文档介绍: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高校校办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中一种有影响力的经济组织形式,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针对当前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现状,作者对其中所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组织、管理、技术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和意见。关键词: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分析随着知识和科技在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校办企业开始成为联系高校密集知识群体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纽带。它们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使高校的科研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实施具体的管理上“重形式、轻实质”高校作为校办企业名义上的出资人,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所作的规范和指导,往往局限于对财务法规具体条文的生搬硬套,强调形式上检查,忽视实质上指导,缺少长期、系统、有效的管理机制。,缺少深层次的财务管理活动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应用,财会人员必将逐步脱离传统手工模式下的财务会计核算的烦琐操作,工作重心进一步向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领域转移。但目前大多数校办企业的财会工作仍限于手工会计核算和基础财务数据分析,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较低。,内控力薄弱校企财务控制权高度集中,由总经理全权把握,“一支笔”现象尤其明显。费用的合理性、数量额度基本上无开支标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缺少基本的监控牵制制度。大部分企业的内控制度都只是停留在文本的层面上,执行不力,企业财务控制风险较高。,不利于实际执行校企年度预算主要采用定基预算模式,仅在上年基础上略作调整;预算项目设置过于简单,往往只是笼统地对产销量、收入、成本、利润等几个指标进行预测,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当实际执行与预算数据偏离较大时,通常采取重新调整预算方案的方法解决。,形成资金链、债务链根据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都明显反映出校企营运资金非常紧缺。而由于规模、资信等多种原因,校办企业往往难以通过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方式满足资金需求,一般是通过兄弟单位的内部资金拆借来解决资金困难,导致企业间形成多重资金链或债务链。,失误较多投资决策不科学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投资方向、意图比较盲目,主观性强。二是,投资规模过大,造成产能过剩。三是,过于乐观估计投资项目收益,贷款投资,结果息率高于利润率。,掏空盈余资金高校给校办企业制定的利润分配比例大大高于普通企业的一般水平。以广东某农业高校为例,该高校规定其校办企业当年盈利除自留15%的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外,需向学校缴纳50%的利润,向学院缴纳25%的利润,企业盈余被基本掏空,难以积累发展基金。而且,利润反映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利润分配则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出,如此的分配办法,使企业财务压力倍增。,账务处理随意性较大由于企业财务控制权高度集中,财会人员迫于管理层压力(或自身业务水平不高;职业道德素质不强等),时有“迁就”管理层意愿进行会计核算的情况发生,从而影响财务信息质量水平。特别是,在折旧等费用、收入和往来账、关联交易等方面的账务处理上,其随意性让人担忧。2•,把校办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