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遨游汉字王国》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了解仓颉造字的过程,懂得甲骨文的发现对研究汉字演变历史的意义, 使学生感受到汉字谐音和字谜的趣味性, 使学生更努力认真地学习汉字, 正确掌握和使用汉字,欣赏和学习汉字的书法,同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意识。 2 、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3 、通过活动,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教学过程一、提出学习目标: (约 3 分钟): 1 .收集有趣的字谜。 2 、收集有趣的谐音。 3 、收集仓颉造字的历史资料。 4 、了解“册”“典”“删”等字的来历。 5 、收集一些通俗易懂的甲骨文。 6 、寻找错别字、不规范字做好“啄木鸟”头饰。二、展示学习成果: (约 30 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 8 分钟) 要求: 1 、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 、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学生 1 :汉字数量很大, 《汉语大字典》选收了约 56000 字。学生 2 :笔画最多的字是“齉”,共 36 笔。学生 3:9 笔的字数量最多。学生 4:“的”字用得最多,大约每 25 个字就要遇到一个。学生 5 :最常用的字有 6OOO 个左右。学生 6 :汉字很有趣,可以猜字谜。(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 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 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 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 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 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二)学文悟情展示: 生1 :仓颉,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 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 35 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生2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生3: 相传, 仓颉“始作书契, 以代结绳”。在此以前, 人们结绳记事, 即大事打一大结, 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 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 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展示对课文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感情朗读方式,加深对课文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展示:生1: 一点一横, 一撇到西门!生2:“广”字。生3: 一口小铁锅, 中间两颗小豆豆。生4:“心”字生5 :一只羊,四条腿,可惜没有尾。生6:“羔”字展示:生 1 :妈妈的众姐姐-- 多疑(姨) 孙猴子坐金銮殿-- 不象仁(人)君生2 :寿星弹琵琶-- 老生常谈(弹)苍蝇飞进牛眼里-- 找累(泪)吃生3 :秃子脱帽子-- 头名(明) 公鸡戴帽子-- 官(冠)上加官(冠) 生4: 纸糊的凳子-- 不能做(坐) 纸糊的琵琶-- 谈(弹)不得生5 :和尚的房子-- 妙(庙) 狐狸骑老虎-- 狐假(驾)虎威(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 所有的学习目的, 就是运用和再创造, 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约 5 分钟) 生1 :那么怎样才能纠正错别字呢? 生2: 大家学习生字时要读准字音, 看清字形, 理解字义, 做到会读、会写、会讲、会用, 并且要反复进行练习、巩固。生3: 读书时要认真、细心, 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清楚, 并且一边读一边想, 弄清楚每个字的意思。生4: 写字时要一笔一画地认真把字写对、写工整, 不要“龙飞凤舞”, 潦潦草草。写完后要认真检查。生5 :多读多写,增多跟字见面的机会和使用的次数,在理解和运用中加强记忆,牢固掌握。生6 :学好汉语拼音,学好普通话,克服方言土语的影响,决不仿写社会上流行的不规范的字。生7 :同学之间如果发现谁读错写错了字,就马上指出来,帮助改正。设计意图: 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 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