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成绩论文题目:浅析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的异同课程名称:西方美术史授课教师:李庚坤院系:国际艺术学院年级:2010级7班姓名:潘笑靓学号:100200715浅析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的异同[摘要]:“巴洛克”和“罗可可”是作为17-18世纪欧洲艺术既区别又有联系的的两种艺术风格。巴洛克原指“不规则,扭曲,不完美”之意,作为风格顺应反宗改革的精神,体现了世俗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罗可可作为18世纪在法国兴起的艺术风格,恰于巴洛克相反追求柔媚、轻调、精致,富于装饰,注重愉悦的感官效果。巴洛克和罗可可不是一个统一体,而是在一个时代产生的多样性的艺术形式并共存替代。[正文]:通过这学期对西方美术的学习,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远古文明到中世纪美术,从文艺复兴到17—18世纪的欧洲艺术等等,无一不将我深刻的吸引其中,西方的艺术发展史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的坦途,它曲折多变。姑且不论政治风云和社会更替,仅就艺术形式的发展也是一系列风格更替变换的故事。梁柱式的希腊风格被罗马式的圆拱替代了,圆拱的罗马式风格被尖拱的哥特式风格替换了,哥特式风格又被文艺复兴的写实风格所取代,而当文艺复兴发展到顶峰又开始衰落又出现了巴洛克和罗可可两种艺术风格。一、概念简介: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是一种欧洲艺术风格,巴洛克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中的“barroco”一词,意为“不合常规的,特别是那些有瑕疵的珍珠”而“Baroque”一词,欧洲人最初用它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性的作品”,后是古典主义者对开始出现在意大利的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英)罗伯特·卡明:《艺术》,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第178页巴洛克风格是17世纪艺术的主流风格,天主教利用这一风格来宣扬其永久的权威,因此这一风格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地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一风格也受到了专制君主的欢迎,他们借此来强调其世俗的权威,炫耀其拥有的巨大的财富及标榜其富贵奢华的生活方式。洛可可风格“洛可可”艺术是产生于18世纪法国的一种艺术风格。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装饰”,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风格。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称为路易十五艺术风格。它追求是视觉快感和舒适实用,并有排斥和贬低精神内容的倾向。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着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追求逼真效果的错觉主义传统,但求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格,而致力于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恢弘,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罗可可兴起于18世纪上上半叶的法国,如果说巴洛克是文艺复兴的最后阶段,那么罗可可则是巴洛克的结束,是对巴洛克风格的反拨。任瑶:《北方文学报》2009年三月刊风格的变化或者交替,是因为每一代艺术家对其前辈的损益,同时也被后辈艺术家接受或者加强,但艺术史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家影响艺术家的历史。二、特点以及代表作品1、巴洛克风格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经过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取得了合法的地位,教会和国王也承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发动了海外掠夺。资产阶级和贵族的穷奢极欲,在艺术上就产生了享乐主义,歌颂豪华奢侈的宫廷生活,歌颂人生享乐。巴洛克就是这样的一种宫廷的艺术,表现贵族享乐生活的艺术,以鲜明的饱满的色彩,起伏动荡的曲线,表现肉感的的人体,表现闪光的绫罗绸缎,以满足感官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