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昆虫和病原菌危害以及植食性动物取食形成了多种防御机制, 一般可分为可分组成型防御机制(constitutive defenses) 和诱导型防御机制(induceddefenses) 。组成型防御机制指植物中原本就存在的、阻碍昆虫取食或病原菌侵染的物理和化学因子; 诱导型防御机制是由昆虫和病原菌诱导产生的。诱导防御机制在植物自我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诱导型防御机制根据作用形式都可以划分为物理防御, 化学防御; 而组成型防御机制根据作用形式可分为直接防御和间接防御! 1 组成型防御机制(constitutive defenses) 物理防御 天然植物的外层结构能赋予其防止植食性动物、腐败微生物侵染和破坏的物理屏障, 这些结构包括叶面的蜡质层、种子或水果的外皮和坚硬的果壳、树皮等坚硬的保护层。在植物生长过程中, 由于外界因素作用使其物理防御结构发生破裂, 这时植物同动物一样自身具有强大的修复作用,重新形成坚固的屏障。 . 2 植物上的针、刺毛和荆棘等特殊结构又是一类重要的防御武器。如臭虫爬上蚕豆的叶面时, 就会被一种锋利的钩状毛缠住, 动弹不得而饿死; 棉花植株的软毛能排斥叶蝉( 刺吸式口器) 的侵犯; 大豆的针毛能抵制大豆叶蝉和蚕豆甲虫的进攻, 多毛品种的小麦比少毛品种更不易被甲虫成虫在上产卵和幼虫的取食! 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植物如仙人掌、小蘖等, 叶变成刺, 皂类、枳等枝变成刺, 一方面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另一方面植物利用这些刺又可以很有效的防御植食性动物的侵害。一般而言针、刺、荆棘都是策略性地分布在植物体上, 以叶、花、果上最多。它们排列在动物取食或为害时首当其冲的位置上。这些保护结构的分布与大小, 与最可能侵害植物的动物种类及最易受害的植物部位有关。如浮在水面上的王莲的大叶子仅仅在下表面和边上有保护结构, 因为这些部位最易受害。松树的针叶, 芦荟的针状、窄长、坚硬而带尖的叶子, 刺草的锯齿状叶缘, 都能刺伤动物的嘴和内脏器官, 所以动物不会以它们为食而伤害它们。 化学防御 有毒化合物防御在植物体内存在天然的具有抗菌能力的物质, 如丁香中的丁子香酚,大蒜中的蒜素,肉桂中的肉桂醛和丁子香酚,芥末中的芥子油, 藿香中的丁子香酚和麝香草酚等,十字花科( 大白菜、抱子甘蓝等) 中葡萄糖苷, 水果、蔬菜、茶叶、糖蜜和其他植物中的羟基肉桂酸的衍生物(p- 香豆酸、阿魏酸、咖啡酸和绿原酸)等, 它们都具有杀伤微生物和抑制微生物繁殖的功效。有资料表明, 所有植物都能产生杀伤外来微生物的物质, 该类物质在保持植物生物活性和延长生命期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都会产生植物杀菌素,杀菌素在高等植物组织中一般含量为 % 。许多植物含有有毒物质, 当植物被触摸或者吃掉时, 这种有毒物质便发挥有效的作用。如南瓜遭到昆虫危害时, 会立即产生一种毒素, 是昆虫难以忍受而避开; 龙舌兰属植物含有类固醇, 可使动物红细胞破裂; 马利筋和夹竹桃都含有强心苷, 可以使咬食它的昆虫的肌肉松弛而丧命, 一些金合欢植物含有氰化物, 能抑制细胞的呼吸, 漆树含有漆酚,能使人中毒。被称为“咬人树”。通常情况下含有毒素的植物并不是各个部分都有毒, 大部分毒素集中在植物最易受袭击的部位, 如叶、花、果。其毒素的来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