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芦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约二十余公里的宛平城西门外,横跨永定河东西
两岸。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军国主义就在这里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芦
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开始了它们蓄谋已久的灭亡中国的全面战
争。
一、事变前的双方态势
日本侵略军继年“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之后,在其灭亡
中国基本国策的驱使下,立即以东北为基地,向中国内地扩张,迅速将战火
从关外烧到关内,把侵略魔爪从东北伸到华北。日军先是占据山海关,接着
又侵占我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当时称热河
省, 年撤销),在占领了承德之后,又向长城一线发起进攻。至月
日,日军进逼长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等地,兵锋直指平津。在此华北
危急关头, 月日,国民党亲日派官员熊斌秉承蒋介石的旨意,与日本关
东军代表冈村宁次签订了卖国的《塘沽协定》。按照这一协定,中、顺义、香河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划上述连线至长城
为非军事区,非军事区内由日军驻屯军管辖。由此可见,这里所谓的“非军
事区”,仅仅是为了解除中国人的武装而说的,只不过是为了日本侵略军顺
利占领而找的一个好听的名词而已。
《塘沽协定》的签订,就等于在事实上承认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热河
的既成事实,并放弃了长城防线,将察北、冀北大片国土拱手让给日军,使
其随时可以进占冀察,直取平津,从而形成了对北平(今北京)、天津的战
略包围态势,为日军向华北扩张敞开了大门。对日本来说,《塘沽协定》“合
法”地把热河并入了伪满洲领土,这不仅巩固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统治,而
且也打开了其通向华北的最后一道屏障。自此以后,日本即利用《塘沽协定》,
以重兵压迫关内,威胁平津,为它的下一步侵略行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日本方面:日本是个只有万平方公里的岛国,资源很少,当时人口只
有约万,连同受其控制与奴役的朝鲜与台湾在内,人口也不足亿。但
是,日本的科技水平与生产能力都较高, 年的钢产量即达万吨,能
制造航空母舰、战列舰、飞机、大炮和坦克等。年生产能力:飞机架,
坦克辆,在作战中基本可以保障需要。日本有常备军万余人,陆军
个师团、海军舰艇约万吨,空军个中队,飞机余架,其中属
于陆军余架,属于海军余架。当时日军用于侵华作战的师团编制
为:每个师团约人,马匹,步骑枪支,轻重机枪余挺,
火炮门,坦克辆。芦沟桥事变前,日军主力驻在本土、朝鲜和中国东
北各地,处于临战状态,可以通过受其控制的北宁铁路(北平至沈阳)迅速
运抵中国华北。
为了做好全面侵华战争的军事准备, 年月日,广田内阁决定
加强日本在中国的驻屯军, 日发布陆甲第号军令,对中国驻屯军进行改
编,规格与关东军相同,司令官由陆军中将或大将担任,新编制如下:
中国驻屯军司令部
中国驻屯旅团司令部
中国驻屯步兵第联队
中国驻屯步兵第联队
中国驻屯炮兵联队
中国驻屯骑兵队
中国驻屯战车队
中国驻屯工兵队
中国驻屯宪兵队
中国驻屯通信队
中国驻屯军医院
中国驻屯军仓库
中国驻屯军司令官为田代皖一郎大将。司令部、中国驻屯步兵第联队、
军直辖各部队驻扎天津;中国驻屯旅团司令部(旅团长何边正三少将)、中<br;其他部队分驻于各驻屯点。随着中国驻屯军
的升格, 月日,日本内阁又发布了临参命第号,规定中国驻屯军的任
务是维护日本在华北的利益,必要时使用武力;关东军将一部分兵力配置在
长城线南侧,随时准备出兵华北。月日,又制定了年度对华《用兵
纲要》,准备以个师团在华北五省作战;以个师团在沪宁方面作战;以
个师团在广州方面作战。
根据调整后的中国驻屯军新编制, 年月,日本便急剧增加在华北
的军事力量。从月日至月上旬,日军利用换防的机会,将中国驻屯军
由人增加到余人。日本这次增兵华北,既是其准备发动全面侵华
战争的重要步骤,又是对中国主权新的侵犯。
外国在华北驻兵始于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
《辛丑条约》。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作战后,取得在中国北京、天津和北
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的驻兵权, 年月日,日本派出“清国驻
屯军”,由军司令部、北清驻屯各部队、上海驻屯步兵大队编成。年
月改称“中国驻屯军”。日本“华北驻屯军”长期侵占上述各地。至
年月,其已有北平驻屯步兵个中队,天津驻屯步兵个中队、山炮兵
个中队和工兵个中队。这些日本兵分布在北宁铁路沿线及以东至塘沽军港
(上海驻屯军略)。
当时,《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各国分应主办,会同酌
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