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2.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0.doc

格式:doc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0.doc

上传人:xxj165868 2016/3/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0.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10 《犯罪心理学》讲义二、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0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古老的历史:犯罪在先,法律在后。人类社会产生后,就出现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如原始社会时,生产力极为低下,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活资源,在氏族之间会展开血腥的暴力行为。恶、侵犯、暴力是当时的称呼。“人为什么会做恶? ”引起了人们无穷的兴趣和不懈的思考。 1 、中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中国犯罪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的奠基和和形成时期。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犯罪心理学思想的论述,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一)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论述①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先秦诸子十分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春秋前中期的杰出政治家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牧民》) ,认为贫穷是产生犯罪心理和导致犯罪行为的原因。而老子则认为犯罪是由法令完善、经济发展、物资丰富引起的,只要“常使民无知无欲”,就会天下安宁。汉代的董仲舒则提出,过度的贫穷和富裕都会引起犯罪心理和导致犯罪行为。他指出: “大富则骄,大贪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制度》) ②人性与犯罪心理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中的“性善论”、“性恶论”、“形三品论”等重要的理论概念与探讨犯罪心理的成因关系密切。孟子主张人皆有“恻隐”、“羞恶”、“恭尊”、“是非”之心,只要扩而充之,就会形成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人生而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如果任其发展,就会“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荀子· 性恶》) 。因此,人们得到“师法”的教化,才能 2 /10 走上正道。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阴阳二气的运转搭配形成了三品的人性,即“圣人之性”、“斗筲之徒( 斗和筲都是容量不大的容器,比喻气量狭小或才识短浅之人) ”和“中民之性”。圣人天生性善,不可能犯罪;斗筲之徒天生性恶,必然犯罪;中间阶层的人既可为善,也可为恶,但需要通过教化和刑罚作用,才可为善,不萌生犯罪意念。③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在中国古代,除法家等少数思想家外,大多数思想家都主张,产生犯罪心理的最终原因不是先天的人性,而是后天的习俗。孔子首先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荀子虽然倡导“性恶论”,但也认为,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恶性。东汉思想家王充指出,对于绝大多数“中人”而言,是“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西晋思想家傅玄则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子·阙题》)。(二)关于防治犯罪心理的论述孔孟十分主张道德教化来预防犯罪。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学政》)。孟子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又说:“善政,民畏之;善教, 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政和刑虽然都是控制犯罪的一种方法,但这是一种下等的消极方法。因为刑罚只能使人畏惧而免于罪过,却不会产生廉耻之心;而用道德礼仪教化人们,人们就会有廉耻之心,不仅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