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会计审计全书税收法规汇编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 2000 年5月 16日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2000]84 号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成本和费用第三章工资薪金支出第四章资产折旧或摊销第五章借款费用和租金支出第六章广告费和业务招待费第七章坏账损失第八章其他扣除项目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条例”、“细则”) 的规定精神,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条例第四条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准予扣除项目是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与取得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所有必要和正常的成本、费用、税金和损失。第三条纳税人申报的扣除要真实、合法。真实是指能提供证明有关支出确属已经实际发生的适当凭据;合法是指符合国家税收规定,其他法规规定与税收法规规定不一致的,以税收法规规定为准。第四条除税收法规另有规定者外,税前扣除的确认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权责发生制原则。即纳税人应在费用发生时而不是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二) 配比原则。即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在费用应配比或应分配的当期申报扣除。纳税人某一纳税年度应申报的可扣除费用不得提前或滞后申报扣除。(三) 相关性原则。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取得应税收入相关。(四) 确定性原则。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不论何时支付,其金额必须是确定的。(五) 合理性原则。即纳税人可扣除费用的计算和分配方法应符合一般的经营常规和会计惯例。第五条纳税人发生的费用支出必须严格区分经营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必须按税收法规规定分期折旧、摊销或计入有关投资的成本。第六条除条例第七条的规定以外,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也不得扣除: (一) 贿赂等非法支出; (二) 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交付的罚款、罚金、滞纳金; (三) 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基金( 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 ,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 (四) 税收法规有具体扣除范围和标准( 比例或金额) ,实际发生的费用超过或高于法定范围和标准的部分。第七条纳税人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等各项资产成本的确定应遵循历史成本原则。纳税人发生合并、分立和资本结构调整等改组活动,有关资产隐含的增值或损失在税收上已确认实现的,可按经评估确认后的价值确定有关资产的成本。第二章成本和费用第八条成本是纳税人销售商品( 产品、材料、下脚料、废料、废旧物资等) 、提供劳务、转让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包括技术转让) 的成本。第九条纳税人必须将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合理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可直接计入有关成本计算对象或劳务的经营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间接成本是指多个部门为同一成本对象提供服务的共同成本,或者同一种投入可以制造、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或劳务的联合成本。直接成本可根据有关会计凭证、记录直接计入有关成本计算对象或劳务的经营成本中。间接成本必须根据与成本计算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成本计算对象的产量等,以合理的方法分配计入有关成本计算对象中。第十条纳税人的各种存货应以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纳税人外购存货的实际成本包括购货价格、购货费用和税金。计入存货成本的税金是指购买、自制或委托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