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汉字简化百年历程.doc

格式:doc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汉字简化百年历程.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3/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汉字简化百年历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汉字简化历程汉字简化百年历程:简体字已成为中华文化的负担? 【摘要】从清末一直到 1980 年代,中国人对于汉字汉语的认识有很多误区。在清末的观念是, 中国科学落后、教育落后、文化落后、国民素质差, 都是汉字繁难造成的, 是汉字不能表音从而汉语文言不一致造成的; 认为西文学起来容易, 几乎不花什么时间就可以掌握, 运用起来也非常方便。到 1950 年代,继续探索汉语拉丁化,推广汉语拼音新文字,认为中国语言应该走世界大同之路。 1980 年代计算机兴起后,汉字在输入中遇到难题,汉字再次被怀疑。简化字就是在这些语言观、汉字汉语观的背景下产生的。尽管简化字不是清末才出现的, 1950 年代制定并推行的简化字大多都是有历史根据的,专家学者凭空造出来的字并不是很多, 但问题是, 古已有之的简化字一直没有取代“正字”, 更没有广泛地通行, 如今强行废除正字, 通行的俗字、手头字、草书楷化字、破体字、生造字等, 很多不符合汉字的六书原则, 不能根据字形望文生义, 实际上比正字更难识、更难记, 强行“转正”为印刷字、正字是有违其本性的。作为“字思维”文字, 汉字简化之后,“字思维”被破坏了, 汉字表意体系被弄得不伦不类, 虽然在书写上简便了一些, 但意义区分却更复杂了, 很多规律被破坏了, 学起来并不比繁体字容易, 意义识别只能靠死记硬背。不仅增加了中国人的学****负担, 也不利于汉字和汉语的国际化。世界上有很多共同体, 语言共同体是更深层更稳固的共同体。语言的书写具有约定俗成性, 共同体的成员更改文字须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同, 并且相约一起更改才行。虽然中国内地在汉语共同体中是主体, 但汉语共同体的其他成员都不使用简化字, 久之会造成汉语共同体的撕裂, 对大中华也是一种伤害。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最大问题不是笔画太多,而是异体字太多,有些写法相差很大,这才是汉字学****的最大负担。倘若 1950 年代选一种流行最广、最能为人们所接受的字作为标准字,整理出一个分级别的通用字表,然后借助行政力量推行,其效果会比推行简化字要好。历史已经走到反思简化字、考虑統一使用繁体字的时候了。【作者简介】高玉, 1987 、 1995 、 2000 年分别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武汉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3 年从四川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 2012 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 代表性著作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等。汉字简化是汉字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汉字改革又是汉语变革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汉字简化对汉字改革、汉语变革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中国语言学界的思考特别是反思至今甚少; 很多知识人( 包括一些语言学工作者) 主张恢复繁体字, 但为什么要恢复? 其深层的语言学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是什么? 也没有作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至于如何恢复? 恢复到什么状况? 学术界更是缺乏深入的探讨和设计。鉴于此,笔者试对清末至今一百年来汉字简化的背景、理论、推行方式以及实际效果等问题进行检讨,希冀推动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化。一汉字、汉语自产生之后就一直在变化着。汉字起源于图画, 从形体上经历了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再到楷书的过程, 在手书的意义上还有行书和草书。总体上看, 汉字的变化是一种从图画到符号、从复杂到简化的过程, 杂芜和枝叶的东西不断地脱落而留下一些筋骨的东西; 但是, 汉字的数量和书写则呈相反的变化, 字数越来越多, 异体字越来越多。汉语的变化也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是书面语来源于口语, 口语不断简练而雅化, 再加上文人们不断丰富和创造,使它越来越远离口语; 另一方面,口语不断变化,也不断丰富,自行发展, 越来越远离书面语。除了秦朝的“书同文”以外, 中国古代不论是汉字的变化还是汉语的变化,都是自然流变,是人文而不是行政强力所为,所以变化速度缓慢——汉字“体”的变化比较大,但结构变化不大。在中国古代,没有人提出汉字、汉语改革的问题; 但自清末以来, 汉字、汉语改革却成为一种广泛的思潮, 并最终导致汉字、汉语发生巨变: 在汉字方面,最大的变化是简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规范化、拼音方案、读音统一等; 在汉语方面,语言体系发生转型, 即从古代汉语转变成现代汉语, 与此相关的语法、词汇、词义都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清末以来汉字汉语变革的根本原因不是语言自身,而是语言之外的社会文化变革的要求。中西方自明末开始交流以来就时有冲突, 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落败, 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 则使中国人的自信心受到沉重打击。面对西方列强的攻势, 中国一方面是抵御、自保, 另一方面也开始反思, 进而痛苦地向西方开放, 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