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汝州市商业网点规划(2011-2020) 2012-04-10 09:35 文章来源: 汝州市商务局文章类型: 原创内容分类: 新闻绪论汝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不仅拥有灿烂的汝瓷文化、曲剧文化、温泉文化、奇石文化, 而且商业文化也非常丰富。三皇五帝时, 汝河流域曾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自夏商开始, 历代均在汝州设治, 商贸业随之不断发展。尤其是汝瓷的兴盛, 更是直接带动了汝州商业的大繁荣。宋唐时期,汝州城中商业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新时期, 在汝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汝州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汝州商贸流通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为了抓住机遇, 再现汝州商业昔日辉煌, 汝州市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家商务部等有关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政策要求, 授权汝州市商务局编制《汝州市商业网点规划( 2011-2020 )》( 以下简称本规划)。汝州市商务局于 2008 年 10 月委托郑州市求是智业管理策划有限公司承担本规划的编制任务,并组成本规划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课题组于 2008 年 11月6 日开展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 历时 2 个多月, 先后派出 11 批次共计 89 人次奔赴汝州市区以及各乡镇, 尤其是对于重点商业街区实行多批次反复调研, 以期取得全面真实的调研数据。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课题组共取得基础调研数据 21 万余条,相关文件、报告、出版物等 130 余万字。 2010 年1月6 日,课题组在郑州召开调研数据分析研讨会。 3月 28 日,完成长达 2 万余字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摘要如下。一、汝州市情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西临古都洛阳,东望黄淮平原, 北汝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总面积 1573 平方公里,总人口 94 万,辖 15 个乡镇、 5 个街道办事处、 453 个行政村。 1993 年被确定为全省改革开放综合试点县(市), 2001 年被确定为全省城镇化建设重点县(市), 2004 年被确定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扩权县(市)。历史悠久。东周为王畿之地, 秦属三川郡, 西汉置梁县, 隋设汝州, 明成化六年升为直隶州, 1913 年改为临汝县, 1988 年6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几千年来, 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人民, 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 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时代篇章。区位优越。汝州市位于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南阳五市的交叉辐射地带, 焦枝铁路纵贯南北,洛界公路横穿东西, 207 国道与省道侯饭线相连,上海至洛阳高速公路和太原至澳门高速公路交汇,在汝州形成十字型高速公路构架。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 50 公里,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 全市 80% 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油路( 水泥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 以干线公路为骨架, 以县乡二级公路为脉络, 连通周边, 干支结合,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自然资源丰富。汝州市现已探测发现的矿产资源有 46 种,主要有原煤、铝矾土、水泥灰岩、地热水等。其中, 原煤预测储量为 亿吨, 素有“百里煤海”之称, 为全国 50 个重点产煤县(市) 之一; 铝矾土储量为 亿吨, 品位高, 易开采, 在汝州发展能源、电力、建材、冶金等行业前景广阔。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众多。千年古刹风穴寺, 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白马寺、少林寺、大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寺”; 万古神汤温泉, 富含 50 多种微量元素, 是著名的疗养胜地, 汉唐“九帝三后”及众多文人骚客曾前往沐浴; 别具一格的连环姊妹怪坡和风光旖旎的紫云山等景点, 吸引了众多游客; 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的汝瓷, 与汝石、汝帖并称为汝州“三宝”, 市区张工巷窑址被确定为北宋官窑遗址; 汝州还是河南三大剧种——曲剧的发源地。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 汝州充分发挥资源、政策、区位、人文优势, 大力发展工业产业,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铸钢、淀粉、饼干和“三粉“生产等七大基地。拥有以能源、建材、冶金、食品为四大支柱产业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焦炭、水泥、铸钢、食品、卷烟、电力、化肥、陶瓷等。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汝州盛产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烟叶、棉花、花卉苗木、蔬菜等, 全市已形成 20 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 20 万亩优质玉米基地和 6 万亩蔬菜基地。无公害蔬菜、食用菌、林果业等三大产业迅速兴起, 农业特色经济全面发展, 是全国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南省重点林业县(市) 。以猪、牛、羊为重点的畜牧业发展迅速,是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和商品猪生产基地,也是河南省瘦肉型猪、商品蛋、肉牛和活绵羊出口基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市区形成了六纵五横的城市主干道; 城市共用设施一应俱全。是河南省首家使用管道煤气的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