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渝水区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与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70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渝水区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与思考.doc

上传人:ttteee8 2020/4/11 文件大小:7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渝水区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与思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渝水区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中共渝水区委渝水区人民政府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保障农民身心健康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败。曾几何时,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开始悄然发生变化:70年代河水、池塘能“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灌溉”,90年代后“垃圾覆盖”。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面前。近年来,渝水区在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坚持一手抓保护、一手抓整治,全面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生活垃圾是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千百年来,农村生活垃圾不经任何处理,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造成水质严重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直接威胁人畜健康、影响农村环境面貌。据调查,渝水区183个行政村、1546个村小组每天产生有害垃圾在150吨以上,年产垃圾量约54750吨,如果不进行集中处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我区坚持把清理农村生活垃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率先在全省建立“户集、村收、乡运、区统一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有条件的地方还建立了雨污分流处理系统。一是合理布局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点。按照“一个规划布点、一张图纸施工、一个标准建设、一条线路收集”的要求,以每25户建一个、每个自然村至少建一个的标准,全区已建设农村垃圾收集点5078个。同时,每个村小组配备1名以上环卫人员,督促村民清扫自家房前屋后,并将垃圾统一倒到指定收集点,确保了户户垃圾集中收集、村村垃圾管理到位。二是高标准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考虑到农村垃圾收集点覆盖面广、线路长,为降低运输成本,我区在各乡镇全面推广建设压缩式中转站。这在江西尚属首次,并走在全国的前列。按照5立方或8立方收储搬运能力的标准,全区投入300万元在12个乡镇新建12个压缩式中转站,目前已建4个中转站并投入使用,基本上做到了“三车垃圾变成一车垃圾乙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三是积极帮助乡镇组建环卫所。2006年,我区在各乡镇组建环卫所,并按照人口多少帮助乡镇配置环卫车34辆(乡镇人口在3万人以下配置2部、3万人以上的配置3部),所需经费全部由区财政一次性解决。从2007年开始,区财政将每年列支102垃圾统一装运和填埋。村组垃圾集中收集后,由乡镇负责统一装运到中转站进行压缩。垃圾经中转站压缩后,由区环保局负责用7部垃圾运输车按乡镇所在方位分5条线路,集中运输到新余市板桥垃圾填埋场集中填埋处理,避免了乡镇垃圾就地处理造成二次污染。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的建立,彻底改变了渝水农村“脏、乱、差”面貌。万元专项经费,确保乡镇环卫所工作的正常运转。7是切实抓好二、全面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整治。治理面源污染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我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寓生态建设于各项事业发展之中,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一是精美特建设小城镇。坚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作为工业化、城市化的辐射接替区,采取政府投入、社会集资、群众带资、以工换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