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由“学司马光砸缸”引发的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6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由“学司马光砸缸”引发的思考.doc

上传人:ttteee8 2020/4/11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由“学司马光砸缸”引发的思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由“学司马光砸缸”引发的思考案例:学生的作文 "那是在一年级时,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口渴难当。妈妈给的钱早换成雪糕进肚了,我知道邻居家冰箱里有解渴的,便学司马光砸缸一一用斧头砸破窗玻璃进去了,却只弄了一瓶汽水喝光 但很快事情败露,妈妈揍我一顿;爸爸要赔钱,又踢我两脚。他们几乎齐声喝问:'还敢不敢了?’我簌簌地流泪,连连告饶……那个炎热的夏天,令我终生难忘……”这是他读六年级时,我指导的一段。那么,他的砸玻璃,是新版的司马光砸缸吗?不错,司马光爱动脑、急中生智、果敢等品质,确能给人不按常规行动和求异思维的启迪。但这是见义勇为,是为了救人。可是,这个孩子呢,虽也生“智”了,却是见利忘义,为了自己一一这是模仿司马光砸缸的结果。那么,他从一个好故事中,怎么会得到反面的启示呢?由此,引发了我们的几点思考。一、教书育人,也要警惕教育的负效应所谓教育的负效应,即指学生在接受教育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与教师预定的教育目标相背离的心理现象的反应。如上例,教师在教学时,疏于对教育负效应的有效预设和防范,而小学生模仿力强,“协同教育”又缺失,那么,出现相反的教育结果一一负效应,就不足为怪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往往正面的引导足够多,而负面的预设和警惕却很不足;往往不愿节外生枝,怕什么喧宾夺主;往往缺少辩证思维,而一叶障目……于是,讲立志却好高鸯远,追求美而忽略节俭,言诚信竟不分好坏人,感受幸福而不知忧患,欣赏机智而用巧诈,尚勇敢而轻于冒险,重表扬而听不得批评,体验成功而慕虚荣,自信却自以为是,守诺而不知变通,讲舍生取义而漠视生命,说宽容而惑于敌我,道友谊却忽视原则……如此,就必然陷入误区,理应结出苦果。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要防止片面,要防微杜渐。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较丰富的学识而明达事理,能够辩证地开展教育教学,很好地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这样,就能够有效防范教育的负效应。否则,学识浅薄,孤陋寡闻,则捉襟见肘。二、倡导自主探究,不能淡化教师的“主导”教师忌讳“讲”,怕横生枝节,缺少必要的教学延伸式的补说,也是导致“砸窗”的原因之一。而且,人们往往人云亦云,说到“讲”,而闻之色变、噤若寒蝉;谈及自主探究,则津津乐道,众口悠悠。还有什么教育个性!事实上,不少学****内容,只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是不够的。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毕竟有限,总靠自己能悟出什么呢?上例就悟出了砸玻璃。这是孩子的错吗?有的问题,在“启而不发”时,只需教师三言两语就可搞定,又何必让孩子憋在那里冥思苦想呢?都是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吗?即使是,也不能一味地、单调地问答。启发、导引、阐释……本无定法,因势利导而已。我们一向认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绝不意味着可以淡化或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不等于避讳和舍弃精到的课堂讲解。肖川就直截了当,他认为:任何课程的教学,讲解都是必不可少的。常听到那种连珠炮似的提问,是纯心要把学生弄得不耐烦、弄得焦头烂额吗?世界上的问题太多太多,知识浩如烟海,而吾生也有涯,怎么能都靠亲历或探索呢?真是无此必要,也绝不可能。“传道、授业、解惑”仍是教师职责所在,既然人类的知识不可能全靠自己直接获取,既然讲解又具时效性,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地运用这种教学法呢?学生在求通未得、欲言不能一一思辨困窘之际,多么需要精彩、智慧而不乏机趣的讲解啊!指点迷津,可以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旁征博引,能够增广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