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到底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察材,便会像“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了解一个学生,不能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察材。其次,在察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是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对在学科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尖子。对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察材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针对这些“苗头”加以培育。坚持下去,相信这些学生,必定有大的提高。四,.通过学忆里》从中知道了许多道理。联想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现在运用的知识,有许多是甚至可以说全部是学生时期积累的,如果没有学生时期积累的基础知识,现在去记去学自然就没有深刻的记忆。当然更谈不上运用。所以我们现在也要象以前自己学习一样去要求自己的学生,让他们也把基础知识保持在他们学生时期的记忆里,将来更好运用。因此,我深刻的认识到,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建一个牢固的知识基地。这个基地会使得我们在接的班级的教师不必再为地基而操心,譬如我正准备教一年级,就要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课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教学大纲,要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首先要注意学生基本读写能力,在语言里,有2500个写法正确的字,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经验证明:如果儿童在小学里牢固地记住这些字,他就成了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但是其意义不仅如此。在小学里获得的读写能力,又是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后掌握知识的工具。七,今天读到了《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静下心来与教育思想集大成者——苏霍姆林斯基交流,真是一种享受。这篇文章至少给我两个方面的启发:第一,指导我们如何去教学生学习。“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的确是这样,学生为什么喊“学习苦,学习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学习是幸福的,学习是一种需要。知识一旦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们的智力兴趣,学习就会变成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不要使知识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这是十分中肯的。我认为,所谓的“知识也是手段”,其实在告诉我们,要善于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去体验学习的快乐。当学生沉浸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对话场景中,他们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惬意;当学生满怀热情百倍地参加教师设置的游戏场景中,他们会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当学生处于教师刻意制造的“认识冲突”中,他们会觉得学习一种超越;当学生信心百倍地向另一座知识的高山攀登时,他们会觉得学习一种挑战,是一种刺激。让我们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多演绎出一些精彩,创造五彩斑斓的生活历程,让孩子们的学习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多一些自信,少一些自卑;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枯燥……真能如此,学生学习知识就容易得多了。第二,教师继续学习的忠告。要教好学生,教师的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学习呢?“储备”是必须的,但更要注意“进入周转”。读书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我们更缺乏的是把平时所学与日常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实验田",在"实验田"中播种理想;把读书当作自身成长的"最佳路径",在"路径"中寻找幸福;把实践之经验与读书之所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这里也可以理解为知识)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我还想说,如果教师只会重复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优秀的教师。十,,今天我又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又细细阅读了《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一文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落后主要原因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所谓的新教材,指的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书中建议我们注重做好学生第一次学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