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语文学科论文小学语文学科论文
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增强学生幸福感
据调查和媒体新闻显示,成长在物质生活丰裕的当代青少年,其情感世界的匮乏与麻木,令人堪忧。他们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积极生活与学习,但现实生活中,更多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对家长、老师、对学校,甚至是对社会的不满与抱怨,缺乏基本的感知幸福的能力和素质。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塑造学生,培养其人文素养,完善其健全人格。其中,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该成为增强学生幸福感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语文学科中的幸福感因素分析
语文学科具有教学内容丰富的特征,涉及影响幸福感的认知因素。语文教学拥有丰富的文章阅读资源,通过在或散文或小说或诗歌的文章阅读理解当中完成教学任务,其文章阅读涵盖古今、历史地理生物以及时事。幸福感的获得与体验与个体的认知有很大的关系,语文学科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涵盖或者涉及有关幸福感的感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和加深对幸福感的理性认识。
其次,多样的教学和学习形式易于学生获得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幸福感。研究表明,当学生从教师或者同学那里得到肯定时,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获得自我效能感,从而体验到幸福。而广泛的社会支持也会使其感受到被关注被关怀,从而强化幸福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使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发挥其特长,在得到了教师及同学的支持和赞扬的同时,增强对自我的认同,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个过程便是在促进学生幸福感的获得。
另外,语文教学过程较其他学科而言,更注重人文性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1]能否体验到幸福也是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增强学生的幸福感也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题中之义。
二、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幸福感的策略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及时表扬学生,营造幸福氛围。
(1)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多感知生活,培养其丰富的情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当前教师普遍跟随考试“指挥棒”进行应试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更无幸福可言。对此,教师应该着眼于长远,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很多老师都犯愁为什么自己已经讲解得足够细致,学生却依然读不懂文章?其实,当教师把目光过多地关注细节时,学生很容易跟随教师的思维习惯钻进字眼里,没有全局概念。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通读全文,多读几遍,直至可以复述整个事件,自然会明白这篇文章讲了什么,要说明什么。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过多拘泥于课堂,由于很多文字、词语、俗语都来源于过去的生活,仅通过文字、语言说明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教师不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这时候让他们记录自己的感受,他们定会灵机一动,文思泉涌。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的独特性和包容性,丰富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先学会感知生活,再学会记录自己的感悟,在这种实践—反思中丰富内心情感,完善人格。可以看出,这就有赖于教师勤于开动脑筋,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趣味性,让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
另外,信息化社会带给我们很多便捷的工具,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