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只能而且必须由简单再生产来提供。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方式,可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但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一、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一)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在社会化生产的国民经济整体中,既包括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所有部门和企业,又包括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国民经济的各个地区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的保持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二)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1、综合性比例——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如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的比例、社会生产和社会需的比例、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比例等。2、部门之间的比例如工业与农业、工农业与交通运输业等。3、部门内部的比例如工业部门内部的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等。4、地区之间的比例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比例等。5、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得比例如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生产与消费的比例等。二、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一)产业结构的内容和类型*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总称。*产业结构首先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从狭义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和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2、农轻重产业结构按照其生产的产品性质不同和生产方法不同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传统——农业、手工业、钢铁、纺织、建筑、汽车制造、能源等新兴——原子能、电子、航天、合成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信息等4、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按照主要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密集程度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第三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了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苦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应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二、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1、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及其增长率社会总产品——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分部门和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从实物形态考察,社会总产品就是一年当中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