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金阳光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项目申请报告目录一、园区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二、指导思想三、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四、园区概况五、园区建设内容及规模六、投入概算及资金筹措七、园区效益分析八、园区建设保障措施九、结论一、园区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一) 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的物质生产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 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二)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能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观光休闲农业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 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三)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能形成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能带来各地资源技术和先进文化。加强了园区与外界社会的沟通与交流, 改变当地农民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四) 通过园区建设打造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样板, 示范促进和带动全县观光农业及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四化同步”的总体要求, 用规模化理念开发农业、低碳化理念改良农业、标准化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工业化理念装备农业、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认真落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大力支持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大力扶持股份合作和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竞争力; 大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创新,促进农业发展的“二次飞跃”。发挥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优势,不断提升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通过试点, 以点带面,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以资源条件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品种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紧扣休闲观光的功能, 围绕打造精品的目标加大建设投入, 提升品质品位。把金阳光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 实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充分展示农耕文化、民族习俗特色、农业农家生活等特点,努力使观光农业与旅游业融为一体,成为农民增收新的突破点。三、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项目背景园区建设和发展存在以下主要制约因素: 1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园区地处干旱区, 遇到霜冻、干热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 对农作物的危害极大, 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 严重制约了园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园区目前的农田防护林网防护率约为 5%, 防护率较低, 防护能力较弱, 造成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达不到全面防护的目的。 2 、农业基础建设滞后园区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 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农村道路、农村水利设施配套率较低, 高效节水设施严重匮乏, 电力设施老化, 供电能力难以满足园区农业持续跨越发展的需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滞后, 农业装备水平较低,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严重制约园区农业发展上水平、提效益。 3 、生产方式亟待转变园区目前农业生产方式亟待加快转变, 土地集中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程度以及产业化不高,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模式仍然占有较大比重,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严重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4 、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园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滞后, 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 尚未形成人才、平台、项目、基地一体化的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体系, 科技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 尤其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不足。 5 、种植结构较为单一园区地处民乐县东北部, 干旱少雨, 水资源短缺, 种植业是该区域农业支柱产业,但农业种植结构较单一,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化链条短, 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和节水管理滞后, 制约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 6 、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园区农村科学信息相对滞后, 生产经营活动盲目性较大。特别是关键性的农业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对整个园区的带动作用较为有限。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机制还未建立;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加工增值体系还不完善。园区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但在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仍然有着较大的完善空间。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 、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园区建设强调突出区域特色, 优化区域布局, 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有力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