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把握语文教学本质【摘要】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立足课堂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途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在课前备好课,挖掘好语文教学的关键点和激发点,而且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敢写、敢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中不难看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语言工具性的标志之一。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以阅读分析和课文理解为重心,忽视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令人堪忧,别字错字、成语误用、标点乱点、修辞乱用、语无伦次、层次紊乱、病句连篇等等现象严重。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重点,而不应只停留在字词句段的理解层面。在此,谈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诸位共勉。一、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提出及意义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育教学的有识之士一直呼吁:语文要姓“语”;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不要“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语文课不仅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学要与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语文味是什么?自己的园该种什么?语文的特质是什么?独当之任是什么?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作出了明确、响亮的回答,那就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对语文课程孜孜探索的结晶,是语文课程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修订版课标最为亮丽的一笔。“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首次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这一内涵与理念的重大突破,必将引发语文教学的深刻变革。修订版课标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显然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言语能力不可能是讲会、听会的;语文教学再也不能“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了;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我们的这一次跟岗正值“2014年署前路小学学术节系列活动”的举行期间。本次活动就“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专题进行研讨、交流,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内涵以及将2011年版课标如何运用于课堂实践等问题有了更明晰的认识。二、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1.“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内容。(1)“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包括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具体说就是,从语言材料看,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从语言结构看,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法、段法、篇法,而不选择那样的组句构段、谋篇布局;从表达方法看,为什么运用叙述而不是说明,为什么展开议论而不是抒情。等等。(2)“学习”用学到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见闻、思悟,甚至进行文学活动的审美性运用。小学生只要求比较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