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海洋卫星的发展海洋占地球表面的 71% ,在当今陆地资源减少、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的情况下, 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高度关注, 不断强化海洋发展战略,运用高科技进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美国、加拿大、欧共体、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国纷纷发展海洋卫星。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海洋大国, 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在没有海洋卫星的情况下, 我国通过船舶、浮标、飞机、海洋观测站等常规手段对海洋进行监测。这些常规手段有诸多限制, 不能有效地对我国管辖海域进行全时有效监管。大力发展海洋事业, 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海洋的观测和了解, 准确预报海洋灾害,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努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有效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与权益, 是广大海洋工作者和海洋管理部门的神圣使命和战略任务。国家海洋局从建局以来,就一直积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 着力强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 不断提高对海洋的持久观测能力, 为海洋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今世界,海洋观测已进入立体观测时代。利用卫星、飞机、船舶、浮标、水下自航器、海床基观测系统及岸基台站观测系统, 从空间、海面、水中、海床、沿岸对海洋环境进行多平台多层次的长时序连续立体观测, 显著提高了对全球海洋的观测能力, 深刻改变和加深了人们对全球海洋的认识, 有效地预报了海洋灾害, 大大提高了海上生产作业、军事活动、旅游娱乐的海洋环境保障能力。海洋卫星观测和水下自航器的移动观测是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的主要手段。 20世纪 70 年代以海洋卫星 SeaSat- A 的发射为标志使海洋观测进入了现代空间遥感时代。海洋卫星和卫星遥感海洋应用已成为现代海洋观测的主要手段。虽然我国从上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将卫星遥感应用于海洋研究和海洋环境预报, 并憧憬着有中国自己的海洋卫星, 但一直到本世纪初的 2002 年,中国人才真正圆了自己的梦。 2002 年5月 15 日,海洋一号 A 星在太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 经过 7 次变轨, 到达 798 公里的预定轨道。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 海洋一号 A 星的成功发射和交付使用, 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海洋监测能力。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 HY- 1A) 的成功发射和运行, 不仅是我国海洋卫星遥感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而且在海洋系列卫星的研制、发射、控制、运行、管理及水色数据的应用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我国海洋卫星事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Y-1A 卫星于 2004 年完成了它的使命后,海洋科技工作者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又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团结协作, 奋力攻关, 经过近三年的顽强拼搏,又研制成功了海洋一号 B( HY-1B )卫星。这是中国海洋水色卫星系列中的第二颗星, 它将接替 HY-1A 卫星去执行预定的海洋水色遥感观测使命。在 HY-1B 卫星即将发射之际, 回顾中国海洋卫星事业艰难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 展望中国海洋卫星事业光辉的发展前景,进一步激励广大海洋工作者献身祖国海洋事业的壮志豪情,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一、中国海洋卫星之梦 1 、海洋卫星的特点与优势卫星是发达国家的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应用于海洋环境和资源调查观测的卫星通常分为陆地( 资源) 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由于海洋的广裘性、连通性、时变性、复杂性和要素的多样性(如风、浪、流、温、盐、深、水色等) 与特有性, 决定了海洋卫星具有区别于陆地卫量和气象卫星的诸多特点, 例如, 海洋卫星要求全天候全天时探测; 卫星地面覆盖周期要短; 对半球乃至全球的探测能力要强; 要能定性探测与定量探测相结合; 轨道定位精度比常规测定轨精度要高出几个量级等。同时, 虽然气象卫星和陆地卫星与海洋卫星上的主要探测器都属于光学探测器, 但海洋水色探测器的接收灵敏度要比陆地探测器高约 10 倍,而且探测器的波段要多而窄,并需要多个探测器配合进行多变量的测量。从探测器上看, 气象卫星和陆地卫星的探测器主要是光学探测器,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海洋地形卫星主要使用微波探测器。海洋卫星的这些独特优势决定了我们过去虽然由于多种因素制约长期应用陆地和气象卫星开展海洋应用研究, 但始终没有停止专门研制发射海洋卫星的执著追求。就海洋调查观测本身而言, 海洋卫星遥感也是其它海洋调查观测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第一, 它不受地理位置、天气和人为条件的限制, 可以覆盖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条件恶劣的海区及政治敏感海区。第二, 能提供大面积的海面图像, 有利于海洋资源普查、大面积测绘制图及污染监测。第三,能周期性地监视大洋环流、海面温度场的变化、鱼群的迁移、污染物的运移等。第四, 可以实现多参数同步测量, 获取海量信息,例如,美国 1978 年发射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