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对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消渴丸口服药物治疗,并对其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进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80例患者,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40例,采用消渴丸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选用格列座酮药物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8周。结果:两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经过8周药物治疗后血糖检查均有所下降,两组间血糖下降幅度有差异();治疗组患者血糖下降幅度明显较好与对照组(P<)o结论:对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消渴丸治疗,疗效好,有较明显的治愈效果,其药物治疗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少,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变化。关键词:消渴丸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分析【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98-01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前医学界对其病因尚未有明确的认识,且无良好的治疗对策[1]。笔者对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愈后随访复查,对其治疗后的血糖变化以及治愈效果进行探讨分析,表明消渴丸对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选取8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43-61()岁,周围神经炎病期为2个月-5・5年。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对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消渴丸每次10粒,3次/d,而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口服格列嗤酮片每次15~30mg,2次/d;两组均采用口服药物治疗8周。1・3诊断标准。笔者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治疗前后,以及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变化显示作为实验治疗标准性[2]。。根据医疗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患者治疗分为显效:患者病状消失,空腹血糖监测显示血糖降至良好或针对治疗前下降50%,患者餐后检查2h血糖<;患者治疗有效显示为:糖尿病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空腹血糖有所下降(25%〜35%),患者餐后2(h)血糖<;无效为: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后,其病症无明显性改善而加重,患者空腹检查血糖指标未到达以上所述的标准。。选用FOXPRO数据库,,,P<。。两组患者未出现低血糖以及英他明显性副作用,从而说明两组患者采用口服药物治疗效果良好。3讨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的三个主要并发症Z—[4],其具有高致残率等临床特点,且病发率在90%以上。当前中医普遍认为糖尿病与“瘀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则主要由于气滞血瘀、气血亏耗引起,这也就导致了糖尿病人血液粘稠度的普遍偏高和微循环的障碍。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晰,普遍认为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