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秃鹫版昆虫学【参考】复习资料 1 (一) 名词解释 1 世代重叠: 同一地方、同一时间、同一种昆虫出现不同的虫态。 2 滞育: 对历史上周期出现的不良环境导致昆虫生长发育暂时停止,该现象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解除。 3 休眠: 昆虫在不良环境下新陈代谢降到最低,当环境条件转好时,又恢复为正常的生长发育。 4 孤雌生殖: 卵不经受精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称为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 5 世代交替: 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化而交替进行的繁殖方式,也称世代或异代交替。 6 卵胎生: 母体直接产下幼虫的繁殖方法,幼虫取食卵黄补充营养。 7 胚后发育: 幼体自卵内孵化成为成虫后,并能够交配产卵的过程。 8 补充营养: 成虫期的一切取食活动都称为补充营养。 9 Cu 干似三分支: 鳞翅目昆虫成虫翅脉的一种形式,其 M2 脉居中或靠近 R 脉。 Cu 干似四分支: 鳞翅目昆虫成虫翅脉的一种形式,其 M2 脉靠近 M3 脉。 10 跗节似为 3(4)节: 昆虫的跗节有四(五)节, 跗节似 3 节者为第2 节扩展,第3 节较小而使 4 节跗节看似 3 节;跗节似 4 节者为第 3 节或第 2、3 两节扩展,第 4 节小,使 5 节跗节看似 4 节。为元宝状或双叶形,昆虫的跗节看起来形似三(四)节。 11 发育起点温度: 昆虫在高于一定的临界温度时才开始生长发育,该温度称发育起点温度。 12 有效积温: 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1 个虫期或 1 个世代) 所需要的一定的温度积累为积温。从日平均温度内减去发育起点一下的温度所得到的积温为有效积温。 P114 13 触杀剂: 这类杀虫剂必须直接接触昆虫体后进入体内,使昆虫中毒死亡。 14 胃毒剂: 作用于害虫的胃等消化系统产生毒杀致死效果的药剂。 15 内吸剂: 将药剂喷到作物上,药剂先被作物吸收并在其体内传播到各个部位,当害虫取食带毒的作物时, 能杀死害虫的药剂。 16 次期害虫: 危害不健康林木的害虫,如蛀干害虫。 17 保护色: 一种生物与它生活的环境中的背景颜色甚至背景形态相似的现象。 18 拟态: 昆虫形态与环境中其它物体相似,借以逃避敌害保护自身的现象。 19 变态: 在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 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会发生变化, 这种生命现象称为变态。 20 植物检疫: 是以法规为依据, 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 对生产和流通中某些感染特定病虫害的植物和植物产品采取禁止和限制措施, 以防止这些病虫杂草和其它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 保障国家农林业生产安全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又称法规防治。 21 检疫对象: 国家依据一定的原则确定出来必须采取检疫措施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 以名单的形式公布。 22 疫区: 根据检疫对象的分布情况,结合行政区规划、地理情况,有检疫对象的为疫区,没有的为保护区。 23 体腔: 由昆虫的体壁所围成的带状体,里面充满血液。(只有摇蚊有血红细胞,其它一般为褐色) 秃鹫版昆虫学【参考】复习资料 2 (二) 知识点 1 昆虫纲的特征: 除节肢动物的特征外①昆虫体躯左右对称, 分为头、胸、腹3 个体段。②有三对胸足, 0-2 对翅,是区别于其他纲的特征。③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现象。头部是取食和感觉中心,胸部是运动和行动的支撑中心,腹部是生殖和代谢中心。 2 昆虫消化系统的组成: 包括一根自口到肛门贯通体腔中央的消化道(消化道包括①前肠:咽喉、食道、嗉囔、前胃等②中肠和③后肠:幽门瓣、小肠、大肠、直肠和肛门) ,以及与消化道相关的腺体(唾腺:上颚腺、下颚腺及下唇腺)。 3 昆虫的形态 1 )头壳五大区:额唇基区,颅侧区,后头区,颊下区,上唇触角任何昆虫都有,最基部的一节通常短粗,称柄节,比其略小的第二节为梗节,之后的统称为鞭节,鞭节数目和形状变化最大,昆虫变异后主要依据其鞭节形状确定类型和名称,雄虫触角一般比雌虫发达。主要口器类型及识别特点: 咀嚼式口器: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 在演化上最为原始, 各部分构造比较完整, 通常取食固体食物,使受害部位遭到破损,产生机械损伤。(蝗虫、白蚁、竹节虫) 刺吸式口器: 不但需要有吸吮液体的构造还必须有刺破动植物组织的构造, 上颚和下颚的一部分特化成细长的口针。(蚊子、蝉、蝽) 虹吸式口器:有下颚外颚叶延长成喙,吸花蜜等液体食物(蛾类、蝶类) 刮吸式口器:刮破寄主组织,然后吸允流出来的血液(牛虻) 舐吸式口器:吸取暴露在外的液体食物或微粒固体物质(蝇类) 嚼吸式口器:具有强大的上颚,可以咀嚼固体食物,又有适于吸允花蜜的构造(蜜蜂) 2 )胸部的每一胸节都要由背板、腹板和 2 个侧板组成胸足有 6 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4 昆虫体壁的构造和功能: 1 体壁的构造: 昆虫的体壁,自内而外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