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导入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诗词诵读”课。这节课上我们要第一次学习“词”,看老师写题目“渔歌子”,一起读课题。.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题目读正确了。知道老师为什么赞美大家么?因为“渔歌子”是词牌,所以这个“子”在这里不能读轻声,就应该像刚才那样读三声。再一起读一读。如发现学生读成轻声,师:读题目是有学问的,词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再由文人谱成的。为了记住每一首词,于是给每一个固定的曲子取一个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名”。当我们读“渔歌子”的时候,“子”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名。再一起正确地读一读。入题。这首词是唐朝著名词人张志和写的。这首词的词牌又是这首词的题目,它还能表现词的内容,词的意境呢。自己再读读,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在写渔父一边唱着歌,一边钓鱼)师:说得真好,你已经隐约感受到词里的氛围了,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次词牌。齐读课题。初读。翻开语文书49页,我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词,多读几遍,注意把字读准,句读通,读到自己认为字正腔圆为止。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生字有没有读正确。再指名读,这一次老师要求不公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一点节奏。齐读。读了几遍之后,你认为诗和词有什么不同?(每行字数不同)师:你的意思是说,诗的每句字数相同,而词的每句有长有短,有人就根据词的这个特点,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长短句”。有悠扬有顿挫,这就是长短句的味道,全班齐读。感悟词境。(一),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总藏着美丽的画。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这样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哪些景物?把它找出来,用笔进行圈画。、圈、画,师巡视。,请你说,他的词中画了什么?他说的同时,你们赶快看看,他找到的,你们发现了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相机解释“箬笠、蓑衣”。可以看书中注释或插图,它们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雨衣雨帽),透过短短的27个字,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这是一幅优美的画,这是一幅山青水秀的画……)?,风景如画,其间还有这位赏风景的诗人,这一切都笼罩在斜风细雨之中,带来了蒙蒙的春意。(二),让我们一起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到美丽的西塞山,把自己放到这幅美丽的画卷中,此时的你漫步在西塞山脚下,或是徜徉在流水两岸,或是独坐于溪畔桥头。这次不光用眼睛去看,还要有耳朵去听,甚至于有鼻子去闻,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由说。(我看见云雾迷蒙的西塞山,听到了阵阵流水声,闻到了桃花的芳香。在碧绿的流水中,还有游来游去的鳜鱼……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那我们就用《渔歌子》来赞扬它!配乐朗读。(三),你愿意归去吗?(不愿意)张志和呢?(不愿意)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斜风细雨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老师想,你们应该看到了词人此时的神情。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悠闲、自由自在、享受……)师:说得真好。张志和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就喜欢这种悠闲,这种自在。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还下着斜斜的细雨,他依然写道——生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