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大荔中学概述》.doc

格式:doc   大小:44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荔中学概述》.doc

上传人:yinjiong623147 2020/4/21 文件大小: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荔中学概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荔中学概述大荔中学位于大荔县城关镇东大街34号,校址最早为1846年10月(清道光二十六年)知县熊兆麟创立的《冯翊书院》,1905年改为大荔县高等小学堂,1913年改为大荔县高等小学校,1923年改为大荔县第一高级小学,1934年改为大荔县立太极小学。1940年8月在大荔专员熊正平和中共地下党员姚一怔的领导下,成立了大荔县立初级中学,1944年更名为大荔县立中学,曾增设高中班三届(毕业两届,高三六级26人,高三七级44人)。1949年3月大荔解放后,曾命名为陕甘宁边区大荔中学、大荔县立中学、大荔县初级中学,1953年更名为陕西省大荔中学,1959年大荔朝邑两县合并,本校更名为大荔县立第一中学,1960年更名为大荔县大荔中学至今,1981年被确定为渭南地区重点中学,2002年被确定为渭南市示范高中,2003年1月被命名为陕西省重点高中,2005年7月初中部彻底分离,大荔中学成为大荔县一所名副其实的高级中学,2006年被定名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大荔中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入校园后,大荔中学的前身第一高级小学就成立了以该校学生为主的“全县学生反日救,韩增友、张镜涵、张周曾、王书年、刘长俊和徐佩侠(女)六人为执行委员,组织和领导全县各校学生,开展以游行、讲演、张贴标语等形式的抗日救国活动。1932年秋,从省立第二师范毕业的蒲城籍共产党员刘振刚受党组织派遣,以教师身份为掩护来第一高级小学开展革命活动,秘密组织革命团体—“红军之友社”和“反帝大同盟”,并将韩增友、王致远发展为共产党员,成立了中共大荔县第一高级小学支部。1943年10月,在中共地下党员姚一征同志的领导下,以王怀堂、刘鹏程、李俊英等为首的进步学生曾带领大中青年学生掀起了反对当时县长王昭旭贪污公粮的学潮,经过三个月的斗争,县长被调离,被捕师生获得释放,这场学潮,曾震动关中东府,影响深远。解放前,大荔中学及其前身曾经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初高中毕业生,不少进步学生成为了大荔地下党的先驱者,著名的有原中共朝邑县委书记韩增友,原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张克俭、原陕西省委科教部副部长孙平等。大荔中学的前身冯翊书院是在原大荔县城东南隅旧有甘泉寺原址上建立起来的,曾经建有冯翊书院大殿(地址在现今办公楼前的广场北),殿内镶嵌一块建院的石碑和一副名联石碑(内容为“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校门原在书院的南边(即现今的办公楼附近),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后1952年人民政府为本校征购了龙卧巷的部分民宅,随后又征购了现在的东操场,使学校面积达到80余亩,校门也改到学校的西边,1955年、1956年学校先后建起了原来的东院、西北角的窑洞和学校西原实验室,校门也挪到西北角,1975年校门正式挪到学校的北边—即目前的校门。文革十年浩劫期间,学校东边数十亩土地被挪用作“大荔县教师进修学校”,2009年回归大荔中学,,合计78,9亩(校本部:,;操场:,合16,87亩;博雅:8028平方米,合12亩)。建筑面积:45385平方米(校本部:建筑面积40433平方米;博雅:建筑面积:4952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旧校园荡然无存。1985年、1986年学校先后盖起了2100平方米的东西教学楼,1987年建起了3046平方米的办公楼,1991年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教职工住宅楼,1995年建起了学校门口东1308平方米的住宅楼,1998年建起了2884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2001年建起了4666平方米学校科技楼,2002年、2003年先后建起了3784平方米的学校西南、东南教学楼,2004年建起了学校门口西6794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2008年又兴建了10000平方米的餐饮及体育综合楼,2009年修建了办公楼前的广场,并先后更新了图书、资料、电教、计算机、语音、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并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如今徜徉于大中校园,但见学校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办公楼、教学楼、科教楼、综合楼、图书室、体育场、学生公寓、教工宿舍楼,气势恢宏。实验、电教、文体设施、微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电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装备齐全,学校环境幽美,花草郁郁葱葱,万紫千红,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画卷。大荔中学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哲学思想,早在“冯翊书院”初建时,就用“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这副名联刻碑警示教育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一起抓,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1959年学校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