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7
文档名称: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doc

格式:doc   大小:377KB   页数:6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doc

上传人:阳仔仔 2020/4/21 文件大小:3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课程名称《针灸治疗》授课专业针灸推拿授课教师教师职称教学年限教学部门针灸教研室使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刘宝林二0年季学期(年月至年月)::针灸治疗的概念教学重点针灸治疗作用教学难点针灸治疗作用教学教学设计时间分配过程复****旧课导入新课结合现实生活提问,增强学生对针灸治病认识和兴趣5讲授新课第一章概论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一、针灸治疗的概念针灸治疗学是针灸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核心,以针刺和艾灸为主要手段,遵循辨证论治、循经取穴等规律,防治疾病,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的一门临床学科。二、针灸治疗的作用(一)疏通经络: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经络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者,属虚证,宜补虚通经;经络气血偏盛、脏腑功能亢进者,属实证,治宜活血通络;经络气血逆乱者,或因于气血偏盛偏衰,或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均可据其虚实而调之。疼痛性病症,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而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二)扶正祛邪凡邪盛正气未衰者(新病),治宜祛邪为主,邪去正自安;正虚邪不盛者(久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而邪未衰,单纯扶正则难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宜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若以邪实为主者,祛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实现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除了正确施用补泻手法外,还应结合腧穴偏补偏泻的特性来考虑。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膏肓、足三里等腧穴偏补,多在扶正时用;而水沟、曲泽、委中、十宣、十二井穴等腧穴偏泻,多在祛邪时用之。另外,大部分腧穴在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下则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天枢等,既可用于扶正,又可用于祛邪。(三)调和阴阳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虚损的情况下,应泻其有余;当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见虚损的情况下,在泻一方有余的同时,当兼顾一方之不足,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在阴阳偏衰的情况下,应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常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治宜滋阴潜阳,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不能制阴,常呈现阳虚阴盛的阴寒证,治宜补阳消阴,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俱虚则滋阴补阳同施。68讲授PPT和教材案例教学法课堂小结结合典型病案,增强学生对针灸治病认识和兴趣5作业布置复****思考题::针灸选穴原则、配穴方法、教学重点针灸选穴原则教学难点配穴方法教学教学设计时间分配过程复****旧课提问:针灸的治疗作用5导入新课从中药处方引入针灸处方5讲授新课第四节针灸配穴处方一、选穴原则(一)近部近取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病症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比较明显、比较局限的病证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二)远部远取远部远取即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头面、五官、躯干、内脏的病证。本法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三)随证选穴随症选穴是针对某些全身或局部症状、或病因病机的取穴方法,即针对个别症状、证候,选取有效的穴位。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提出来的。二、配穴方法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一)、比较局限的病症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的局部取穴的方法。“上”指上肢或腰部以上部位,“下”指下肢或腰部以下部位。故上下配穴法是上、下部位腧穴综合应用或分别应用的方法。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很广,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上下并用等方法。《内经》中称为“偶刺”。前指胸腹,属阴;后指腰背,属阳,故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本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前后配穴法包括俞募配穴法,但不局限于俞募配穴法。。除任脉、督脉、带脉以外,经脉的循行有左右对称、左右交叉的特点,经络在生理状况下左右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在病理情况下一侧虚而不足,另一侧就显得实而有余;而一侧实而有余,另一侧就显得虚而不足。这就可以用左右配穴法来补虚泻实。左右配穴法既可以左病取右、或右病取左的左右交叉取穴,也可以左右对称同取。多用于治疗头面疾患、、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的方法。(二)、经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