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茶文化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中国最早产生茶文化。下面是X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初探,一起来看看。茶文化初探一、“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荼的含义 1、苦菜。记载,“荼,苦菜”。苦菜为田野自生之多年生草本,菊科。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有“采荼樗薪”,有“堇荼如饴”,一般都认为上述诗中之“荼”是指苦菜。三苦菜的特征是:“生长在山田或沼泽中,经霜之后味甜而脆。”明朝李时珍卷二十七“苦菜“条记:“初春时生苗,茎中空,折断时会流出白汁,开黄花和野菊相似,其种子附生白毛,能随风飘扬。”苦菜是荼的本义,其味苦,经霜后味转甜,故有“其甘如荠”、“堇茶如饴”。 2、茅秀。东汉郑玄注云:“荼,茅秀。”茅秀是芽草类种子上所附生的白芒。有“有女如茶”,成语有“如火如荼”,上述之“荼”一般认为是指白色的茅秀。茅秀是荼的引伸义,因苦菜的种子附生白芒,进而由苦菜白芒引伸为茅草之“茅秀”。茶具苦涩味,所以,便用同样具有苦味的荼(苦菜)来借指茶。 3、其他。由“茅秀”进一步引伸为“芦苇花”,还有解释为“紫蓼”、“陆秽”的。“荼”何时被用来借指茶云,“槚,苦荼。”槚从木,当为木本,则苦荼亦为木本,由此知苦荼非从草的苦菜而是从木的茶。一书,非一人一时所作,最后成书于西汉,乃西汉以前古书训诂之总汇,由此可以确定以菜代茶不会晚于西汉。西汉王褒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认为这里的“荼”指茶。因为,如果是田野里常见的普通苦菜,就没有必要到很远的外地武阳去买。王褒定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荼借指茶当在公元前59年之前。“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陆羽在“七之事”章,辑录了中唐以前几乎全部的茶资料,经统计,荼(含苦荼)25则,荼茗3则,荼荈4则,茗11则,槚2则,荈诧3则,设1则。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则,约占总茶事的70%。槚、设都是偶见,茗、荈也较茶为少见。况茗是荼芽,荈是荼老叶,荼、茗、荈,其实是一。由此看来,荼是中唐以前对茶的最主要称谓。二、茶的其他称谓 1、槚。槚,又作槨!为楸、梓一类树木,且楸、梓是美木、木王。”槚,苦茶()。槚为楸、梓之类如何借指茶?曰:“槚,楸也,从木、贾声。”而贾有“假”、“古”两种读音,“古”与“茶”、“苦茶”音近,因茶为木本而非草本,遂用“槚”(音古)来借指茶。槚作楸、梓时,则音“假”。因最后成书于西汉,则“槚”借指茶不晚于西汉。但槚作茶不常见,仅和南朝宋人王微两见。 2、茗。茗,古通萌。:“萌,草木芽也,从草明声。”“芽,萌也,从草牙声。”茗、萌本义是指草木的嫩芽,茶树的嫩芽当然可称茶茗。后来茗、萌、芽分工,以茗专指茶(茶)嫩芽。所以,徐铉校定时补:“茗,茶芽也。从草名声。”“茗”何时由草木之芽演变而专指茶芽?汉东方朔著、晋张华注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晋郭璞“槚,苦茶”注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唐前饮茶往往是生煮羹饮,因此,年初正、二月采的是上年生的老叶,三、四月采的才是当年的新茶,所以晚采的反面是“茗”。以茗专指茶芽,当在汉晋之时。茗由专指茶芽进一步又泛指茶,沿用至今。 3、荈。载:“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陆德明:“荈、荼、茗,其实一也。”:“荼,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南朝梁人顾野王:“荈,尺*切,茶叶老者。”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