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讲佛家文化
一、佛教的兴起1、佛教创立的背景:原始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为悉达多,大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90——480之间,大致与孔子同时而略早。属于刹帝利种姓,生于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南部),相传为净饭王太子。
自幼曾经受婆罗门的传统教育,兼习武艺,29岁出家,经过6年苦行,35岁悟道,号为佛陀(觉悟者),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进行传教活动,主张众生平等,历时45年,80岁时去世。释迦牟尼是佛教对他的尊称,其中,释迦是种族的名称,摩尼是圣人的意思。释迦牟尼,顾名思义是释迦族的圣人,后世称他为佛陀或者简称为佛。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印度,相当于我国春秋时期。当时印度正处于奴隶制经济发展的时代。约公元前两千年中叶,一个属于印度语系的后来自称雅利安人的白种游牧部落从中亚高原侵入印度的西北部,先后征服了原来居住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黑色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在两河流域的肥沃土地上利用征服的奴隶进行农业生产,逐渐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在印度奴隶制度的发展中,形成了他特有的种姓(瓦尔那)制度即社会等级制度。
婆罗门(祭司、僧侣)、刹帝利(王族、政治管理和军事指挥者等贵族集团)两种姓,主要是成为征服者的上层雅利安人,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属于下层雅利安人,首佗罗(雇佣奴隶和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则主要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婆罗门早期法典对四个种姓的划分及其在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不同规定。他们以“人间之神”自居,是主宰一切的;
刹帝利则是王权的主要支柱。他们都是天生的统治者,有权对广大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特别是对处于社会底层的首佗罗可以任意驱逐和杀戮。所以,虽然种姓划分为四个,但实际上本质对立的只有两个,即奴隶主贵族和奴隶穷人之间的矛盾。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即他们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日益加剧。佛教就是在这种矛盾斗争中产生的,它产生于刹帝利种姓,名义上强调众生平等,本质上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2、佛教的分支:在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历经了两次大的分裂。第一次是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裂:上座部坚持某些保守教义,主张严守戒律,所以又称为长老派;大众部不满长老派的保守作风,思想倾向自由进步,取得大多数僧众的支持。(后来,上座部内分十部,大众部内分八部,合两部共二十部)。
在公元二世纪,产生大乘佛教,统称以前佛教派别为小乘佛教。于是就有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乘,有运载、乘坐的意思,佛教打着慈航普渡,救人于生死苦海以达到涅槃彼岸的旗号,故有大小乘之分。其实,这是后来的大乘贬低原来的小乘之说。他们认为小乘只是强调“我空法有”和个人涅槃,而大乘则主张“我法俱空”和普渡众生。
二、佛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以及基本主张:相传释迦牟尼的出家,是由于出游城外时亲眼看到人们生老病死的各种现象(苦相),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思想,于是决心出家,苦行求道,为的是要解决他日夜思索的一个问题:怎样把苦难的众生解救出来?而这个问题又牵涉到两个问题:苦是从哪里来的?摆脱苦的方法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他认为,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无边的苦海,苦是由于人们与生俱来的“无明”或愚昧的必然结果,而“无明”或愚昧的集中表现就是坚执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法执)和坚执一个我的存在(我执)。
由于有了这两个执,所以看不破红尘,克服不了各种物质欲望和诱惑,陷于无穷的烦恼和痛苦。因此,要免除苦,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看空一切,无论是客观世界也好,主观世界也好,一概彻底否定。因此,苦空观是佛教的思想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