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佛门故事佛门故事(一):豆卢夫人唐朝陈国公窦夫人豆卢氏是芮宽的姐姐。她信奉佛教罪福观,平时则常诵读《金刚般若经》。有一次,豆卢氏诵读经书,就在差一页没有读完一卷经书时,突然头痛,于是先放下经书歇息了,她想等头痛缓解后再继续诵经。岂料,到了晚上头痛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越发严重了。夫人想,倘若这样因病痛而死掉,则不能把经书读完了,于是她毅然起身诵读。下人们看到豆卢夫人这般虔诚认真,便张罗着为夫人掌灯诵经。婢女们听从吩咐点燃蜡烛,但蹊跷的是,烛火全部熄灭了,无论再怎么尝试,蜡烛依然无法点燃,婢女们只好空手回来。夫人见此状,更加悔恨叹息。就在这时,豆卢夫人忽然看见厨房中出现火炬,之后慢慢地升上了台阶,直到进入卧室内。火炬离地面有三尺左右,她吩咐婢女取来火炬,但无论婢女们怎么去抓,但都没有人能拿到它。火炬发出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房子,明亮得如同白昼一般。夫人惊喜,于是便拿出经书诵读。过了一会儿,家人通过钻燧而取到了火,这时火炬之火光才熄灭。夫人想,这也许就是佛祖赐予她的观照吧。从此以后,豆卢夫人每日吟诵佛经五遍,并习以为常。后来,芮公逝世前,豆卢夫人前去探望,芮公对夫人说:"姐姐因为念经得来的福,当活至百岁,托生在好的地方。"豆卢夫人年至八十,无疾而终。佛门故事(二):行船不沉陈利宾,会稽人,二十岁时通过明经科考试选入科第。他擅长写文章,诗文被选编入《金门集》,还任长城尉的官职。除此之外,陈利宾还有一个保持了多年的习惯,他从小就吟诵《金刚经》,不管是巧合还是佛神相助,每当他遇到困难危险,就会在危难之时得到帮助。开元年间(713~741),有一次陈利宾从会稽坐船,行到东阳,不料正赶上此地持续几日的大雨。雨不停歇,江水弥漫。陈利宾跟他的同伴们乘着二十多艘船只一齐出发,乘风挂帆。行船不多久,天色渐暗,风势愈猛。当船行至界石窦时,江水拥着这些船只顺流而下,波涛汹涌冲击,以至于船只无法靠岸。此时更可怕的是,行在陈利宾之前的二十条船都不禁风浪,被冲到窦口淹没了,利宾船上的掌船人这时十分恐惧,慌乱了阵脚。陈利宾顿时也无计可施,无奈之下他只得求助于佛身保佑了,于是开始吟诵《金刚经》,虔诚地祈求祝福。眼看他们的船只也渐渐向窦口驶去,大家都惊恐不安,甚至绝望痛哭。然而当船只行至窦口时,大家眼前忽然出现一物,形状像一条赤龙,横浮在江面上,用身体扶着船只,不让船只被激流吞没。借助于这神怪之物的帮助,陈利宾的船只才顺利地通过了,可谓是化险为夷啊。这时大家都长舒了一口气,都说这是念诵《金刚经》的善报。佛门故事(三):佛心是什么? 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 "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 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学悟之义。" 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 紫璘不以为然,忍耐着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 "既然不迷,觉悟作什么呢?" 慧忠禅师的反诘,紫璘供奉无语可对。又有一次,供奉在批注《思益梵天所问经》,慧忠禅师就说道: "批注经典者,必须要能契会佛心,所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才能胜任。" 紫璘不悦的答道:"你说的不错,否则我怎么会下笔呢?" 慧忠禅师听后,就要侍者盛一碗水,水中放七粒米,碗面放一双筷子。问紫璘供奉这是什么意思? 紫璘茫然不知,无语可对。慧忠禅师终于不客气的训诫道:"你连我的意思都不懂,怎说已烃契会佛心呢?" 慧忠禅师的水米碗筷,已经说明,佛法者不离生活也,离开生活,则要佛法何用?紫璘供奉远离生活批注佛经,则离佛心远矣。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希望参禅论道者,莫离"世间、人生、生活、本心"之外,另有所谈论也。佛门故事(四):内心的容忍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脾气非常不好,动不动就与人打架,因此,人们都很讨厌他。有一天,这个年轻人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正遇到清心禅师在讲佛法。他听完之后感到非常懊悔,决定痛改前非。他对清心禅师说:"师父!今后我再也不与别人打架斗口角了,即使人家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我也会忍耐着把它拭去,学会默默地承受!" "就让唾沫自干吧,别去拂拭!"清心禅师轻声说道。年轻人听完,又不解地问道:"如果拳头打过来,又该怎么办呢?"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只不过一拳而已。"清心禅师微笑着答道。这时,那个年轻人实在无法忍耐了,便举起拳头朝清心禅师的头打去,然后问道:"现在你感觉怎么样呢?" 清心禅师一点儿也没有生气,反而十分关切地说道:"我的头硬如石头,可能你的手倒是打痛了!" 年轻人无言以对,似乎对禅师的言行有所领悟。菩提心语: 生活之中,大度包容的心不可缺少。如果气度狭小,遇事斤斤计较,那么在生活中就会处处碰壁,烦恼也会越来越多。但如果能以实际行动来理解、宽容别人,那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包容。佛门故事(五):让世间多一份善缘明慧对佛很虔诚,也希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