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英山的黄埔记忆》读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1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英山的黄埔记忆》读后感.docx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0/4/24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英山的黄埔记忆》读后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英山的黄埔记忆》读后感黄埔的"英山现象" ——《英山的黄埔记忆》读后感李冬地 镜象英山前不久,朋友自故乡来,给我送来高传明与周本章二位同志编著的《英山的黄埔记忆》一书。读毕《英山的黄埔记忆》,感慨良多,不吐不能为之一快。从1924年至今,恐怕找不出其他任何一所学校能象黄埔军校那样,曾深刻影响过中国的历史进程。从1924年至今,恐怕也找不出其他任何一所学校能象黄埔军校那样,曾在二十四年的时间内先后收录了来自同一个县的300多名学生。后者被《英山的黄埔记忆》的作者和英山的一些研究者称之为"英山的‘黄埔现象’". 国内公认对黄埔军校各期学生情况研究最为深入的陈予欢先生,讫今已经有这方面的六本专著面世。他在研究中也注意到了黄埔军校前几期特别是第三期中,"安徽英山"籍学生极多的这一"现象".因此,他在20XX年出版的《风云际会—黄埔军校第三期生》一书中专门为此写下了这么一段话:"安徽投考第三期生,其中:英山县就有38人,占安徽省总数44%,创下该期生县籍人数之最。在那个年代,英山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县份,国共两党都有革命的、进步的人才涌现". 但即使权威如陈予欢先生,也难免有所疏漏错讹。如第三期英山籍黄埔生中知名如王鄂峰、姜佐文等人,他均将其列入"中国国民党"内"肄业或尚未见从军任官记载"的人员之中。而又将本属国民党的"金达仁"归入了"共产党"团旅级干部。另外,又将"段霖茂"列入"湖北蕲水"籍学生。对照《英山的黄埔记忆》所列,陈予欢先生还少列了"朱正文、查汉屏、查知义"三人。在此并非特意对陈予欢先生有所挑剔,只是由此可以看出,因为上世纪的长期战争,加之年代久远、纸质档案不易保护等等原因,现在要梳理清楚一个去世多年的人的平生经历,所需要涉及的资料搜集、研读和考证工作太大了,太难了! 老领导高传明、老朋友周本章二位,既非专业的党史研究者,也不占党史、军史资料收藏、拥有的便捷之利,却能独力完成这样一部专著,真是让人感佩万分!仅是史料查找、研读、比对、考证这一道"门槛",要迈过去就不是一般人所敢于一试的。尤其是老领导高传明同志,其并非英山籍人士,却竭尽全力为英山的人文历史补上了这么重要的一块,可谓功莫大焉! 逝者往矣,任后世评说。在当前因功利的需要而热衷于"戏说"历史、"编"写"故事"的风气之下,能面世这样一本在钩沉、索隐、辑佚上下足了功夫的好书,无异于混浊中吹来了一股清风。黄埔校史研究中,很多的著述者均认为,出自黄埔的精英人才(包括国共双方)主要产生于一至六期的学生之中。其后十几期中,基本上再少有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现。这与1927年这道"分水岭"有关。随着1927年的""上海"清党"和""武汉"分共",使一至六期的黄埔学生作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就全国而言,每期学生中,留在国民党阵营中的都是绝对多数,而选择紧跟中国共产党走的仅只是少数。毕竟在当时的形势之下选择跟着共产党走,即意味着要放弃地位、官职、财富等许多既有利益,甚至还有生命的危险。大部分黄埔生选择了国民党,但是,后来真正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又英勇善战的精英人才,却更多地产生于共产党阵营之中。上述一至六期黄埔生的总体情形,与英山籍黄埔生的情形也十分相符。但又有所不同的是,在一期、三期的英山籍黄埔学生中,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的学生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一期是4:1,三期是9:,黄埔英山籍学生中,国民党方面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