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篇社会心理效应与我们的生活
我们知道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你对人们如何相互影响所能提出的任何问题,都包括在社会心理学范围之内,而包括在这个范围之内的社会心理效应,就是对其中一些有规律的现象作出的研究和总结。这些效应所研究的问题,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我们一生都生活在人群中,观察着他人和自己,慢慢地,我们对社会行为有了很多了解,因而,这些效应都是从对这些领域有着相当程度的认识才有所结论的。这里我们主要提到了关于南风效应、霍桑效应、第一印象、归因、苏东坡效应、三分之一效应、刻板效应、从众效应、光环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人际效应这些效应的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他们所包含的哲理启示。巴尔扎克曾让人把他作品中“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这是让人在读书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阅读本块内容时,同样希望读者保持应持这样的态度。
一、南风效应
(一)定义
南风效应即“南风”法则也叫做“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二)启示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南风效应告诉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南风效应的启示可以体现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尊重和关心下属,时刻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 不要把员工当着“会说话的机器”。不要随意的使唤员工,把他们当着自己的“仆人”,多注意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温暖。只有真正俘获了员工的心灵,员工才会为企业的发展死心塌地地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多点人情味,少些铜臭味,有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有了这些,企业在竞争中就能无往而不胜。而运用到教育事业中,南风效应要求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温暖和爱去感染学生。在政府机关中,政府官员应注意运用教育和说服的方法处理社会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时。公、检、法机关在处理民事纠纷要注重首先采取调解方式。同事之间有矛盾要注意沟通和交流。
(三)应用
在使用南风法则上,日本企业的做法最引人关注。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很注重人情味和感情的投入,给予员工家庭般的情感抚慰。在《日本工业的秘密》一书中,作者总结日本企业高经济效益的原因时指出,日本的企业仿佛就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娱乐场所。这也正是日本企业所追求的境界。日本著名企业对家岛川三部曾自豪地说,我经营管理的最大本领就是把工作家庭化和娱乐化。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也说:“一个日本公司最主要的使命,是培养它同雇员之间的关系,在公司创造一种家庭式情感,即经理人员和所有雇员同甘苦、共命运的情感。”日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但日本企业家深谙刚柔相济的道理。他们在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关心体贴员工的生活。如记住员工的生日,关心他们的婚丧嫁娶,促进他们成长和人格完善。这种抚慰不仅针对员工本人,有时还惠及员工的家属,使家属也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此外,日本大企业普遍实行内部福利制,让员工享受尽可能多的福利和服务,使其感受到企业对家庭所给予的温情和照顾。在日本员工看来,企业不仅是靠劳动领取工资的场所,还是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温暖大家庭。企业和员工结成的不仅仅是利益共同体,还是情感共同体。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日本公司的员工都保持了对公司的高度忠诚。
二、霍桑效应
(一)定义
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效应的发现来自一次失败的管理研究。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这个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二)启示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