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前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享有了父兄们在三十余年中未能享有的种
种自由与福祉:经商、从业、移居、迁徙,以及本书行将展开的“争论”。
争论自由也像经营自由与居住自由一样重要吗?争论自由也称得上是一
种福祉吗?是的。一方面,对一个“自觉”的个体而言,他的“意见”同他
的财产一样弥足珍贵,他可以拥有自己的资产并借此从事一种经济活动,同
样他愿意维护自己的见解并以此参与社会生活,影响该社会的选择和决策。
对一个普通的人是这样,对一个智者尤其是这样。另一方面,对整个社会而
言,争论可以拓宽其视野,深化其思考,使其脱去偏狭与浮浅。不是说有了
争论就一定能做出最佳选择,而是说争论至少可以使我们避免低级的错误、
常识性的错误,使我们更有希望做出明智的选择。
我们生活在一个时时面临选择的时代。不必说在形而上的层面上价值观
念与意识形态的重建,亦不必说对一个社会发生深远影响的制度安排,仅在
生活方式,即所谓衣食住行上,我们便面临着一重又一重的选择。生活方式
的选择不仅仅属于个体,它同时也属于社会,其原因在于一个人总是生活在
群体中,一种特定的生活追求总是要以特定的产业构成为基础。而一种生活
以及使之赖以维持的生产必将受到该社会已有的知识、能力和共有的空间、
资源的制约。
当一个社会面临选择时往往就发生了争论。在我们的前面不是已经有了
发达国家的现代生活方式吗?但是事实上发达国家的经验正在被不同的人们
(包括其内部的人士)做出不同的解释。它虽然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
镜,却没有为一个面临选择的民族弥合分歧,相反为其争论增添了内涵。正
如老资格的自由派思想家密尔所说:“不是单靠经验,还必须有讨论,以指
明怎样解释经验”。于是,争论发生了,它必然发生,它是正常的,更是正
当的。
—年,围绕中国是否要发展私人轿车展开了一场大争论。它
先是由学者出题,由大学生的电视辩论会开始的。而学者们不满意学生们的
争论水准,便亲自上阵了,且对立的双方争相出场,将这一题目辩得有声有
色。自然,它己不再是一场游戏,而是一场严肃的、关乎今后几十年亿万人
生活方式选择与数万亿元投资的产业选择的大论战。
过去有争论,今后还将有争论。而关于轿车的这一场争论将在中国的社
会生活和智力生活中占据什么位置呢?其特征或许在于,它告别了那种目标
无限的、大而无当的、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空洞争论;它指向了一个与
大家切肤相关的、迫在眉睫的而又范围有限的问题。它是一种真实而且可能
的社会参与。
这场争论还未有共识之结论,或许双方还都未拿出全部论据。而唯其如
此,有必要将已有之言论集结成册,以便于更多的同仁投以关注,从而深化
这一思考。
本书按文章风格分为两篇。篇内文章次序基本循发表时间排列。所选文
章均保持原貌或恢复原貌(有些在报刊发表时曾被删节),文责自负。
感谢对这一论战投注了巨大热忱的每一位参与者和关注者。
编者
年月日
编者的话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举世瞩目,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
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出现。人们的视点聚焦于关系中国发展道路、国
计民生的几个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应选择哪条道路——渐进还是激进?中
央与地方的关系是集权还是分权?谁来养活中国——中国能养活自己吗?中
国的轿车工业在道路拥挤、人口密集的条件下如何发展?国有企业能够摆脱
债务困绕焕发“青春”吗?国内市场是需要保护还是开放?⋯⋯这些热点论
题引起了国人乃至全世界的关庄。
冷静、客观、全面地审视中国社会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寻求解决这些
问题的方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极其艰辛又意义深
远的事情,而真实地记录、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趋势和思想轨迹,亦是
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愿注入一腔热忱,出版此套“焦点问题论丛”,承
担一份社会责任,促进改革开放和思想进步。
“焦点问题论丛”收录社会各界人士对国内外普遍关注的若干热点问题
阶发表的见解,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展开深入讨论。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
原则的基础上,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主张从
中国的实际出发,切实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把深奥的理论
问题用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精练活泼的语言予以表达;努力将严谨的治学
态度和现代精品意识结合起来。我们企望奉献给广大读者的是一套思想新颖
的高质量、高品位的“焦点问题论丛”。
应该说明的是,本套丛书所涉及的观点并不表明我们是赞同或反对,收
录国外学者的观点,也仅供读者了解某种观点的背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各种观点都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愿和广大作者、读者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