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审计风险措施审计风险论文一、审计风险的涵义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际审计准则》认为: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事实上错误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 认为: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 而我国《独立审计准则》认为: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误报, 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风险的可能性。以上三个定义虽然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但对审计风险基本涵义的表述是一致的, 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 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 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因此, 审计风险主要由两方面风险构成: 一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 二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论文百事通由此可见,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二、审计风险的三种表现形式(一)评估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接受某审计项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采用一定的审计手段, 评估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主要与被审计单位本身的各方面情况有关。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经营性质越复杂、内部控制越弱、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越低, 则评估审计风险也就越高。评估审计风险是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 是客观的存在, 它不受审计人员的影响和控制。(二)可接受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准备承担或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控制:第一,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越强, 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就越高。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则主要取决于事务所的规模、经济实力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能力等。第二,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情况。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素质越高、范围越广, 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利用程度越高, 可接受审计风险就越低。第三, 行业之间的竞争情况。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就越低。(三)终极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所实际形成或审计人员实际承担的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主要与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有关。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得越好, 终极审计风险就越低。终极审计风险在数量关系上、理论上应与可接受审计风险一致, 但实际上, 它既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可接受审计风险。因为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受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程中, 应尽量按计划规范操作,以使终极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审计风险范围内。简而言之,评估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是主观确定的,而终极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果。因此, 审计人员在决定是否承接某一审计项目时, 可以将评估审计风险与可接受审计风险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决定取舍。三、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从总体样本特性推断总体特性,而样本特性与总体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 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