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文档名称: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5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doc

上传人:2051982956 2014/4/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推荐表
单位名称: 北京师范大学填表日期:2008年 11 月 14 日
论文题目
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当代作品教学的演变
——以人教社1988年、1995年、2001年版教材为研究对象
作者姓名
论文答辩日期
学科专业方向
董雪梅
2005年12月
学科教学(语文)
攻硕期间及获得硕士学位后一年内获得与硕士学位论文有关的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
(题目,刊名,时间,社会影响)
论文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对作者工作及所在单位工作)
出版专著(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
获奖项目(名称、等级及时间)
中文论文摘要(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随时代的变化,近二十年中国当代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亦有明显的取舍。以1988年、1995年和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三套高中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近二十年中国当代作品的教学演变情况进行初步的探讨。
从人教社三套教材中国当代作品数量的变化探讨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从社会科学类、科普类和文学类作品内容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变化发现其演变规律;力图将教材中选入中国当代作品的情况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探讨。
在此基础上,对近二十年高中语文中国当代作品教学方法的演变情况进行了探讨。通过纵向比较看到:从注重文体教学到淡化文体教学,从传授知识、机械训练到激发探究、实践体验,从肢解分析到整体感知、质疑思辨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论著部分:
[1][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华人文精神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99
[5][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专家推荐理由
该论文选题贴近教学改革实践,论述完整,思路清晰,研究角度有新意,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专家签字:
单位推荐意见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主席(签章): 单位公章
年月日
说明: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本表可复印、附页。
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当代作品教学的演变
——以人教社1988年、1995年和2001年三套教材为研究对象
内容摘要
随时代的变化,近二十年中国当代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亦有明显的取舍。以1988年、1995年和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三套高中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近二十年中国当代作品的教学演变情况进行初步的探讨。
从人教社三套教材中国当代作品数量的变化探讨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从社会科学类、科普类和文学类作品内容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变化发现其演变规律;力图将教材中选入中国当代作品的情况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探讨。
在此基础上,对近二十年高中语文中国当代作品教学方法的演变情况进行了探讨。通过纵向比较看到:从注重文体教学到淡化文体教学,从传授知识、机械训练到激发探究、实践体验,从肢解分析到整体感知、质疑思辨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近二十年; 高中语文教材; 当代作品教学
Summary
In recent twenty years, there is a clear change in the sele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in the Chinese textbooks for high schools. By using historical researching method parative researching method, this thesis has studied three sets of high school Chinese piled and publish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in 1998, 1995 and 2001, and it tries to discuss the evolvement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involved in Chinese teaching areas.
Discusses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