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pdf

格式:pdf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pdf

上传人:2051982956 2014/4/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二〇一四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概况⋯⋯⋯⋯⋯⋯⋯⋯⋯⋯⋯⋯⋯⋯⋯⋯⋯⋯⋯(1)
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二〇一四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2)
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二〇一四年招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7)
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二〇一四年招收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2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概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 1952 年 10 月,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 年被
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96 年进
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2000 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11 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重点建设高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经过近 60 年的建设,学校已基本形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管、理、经、文、法、哲、教等多
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十一五”期间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办学水
平提升工程“特别优秀学校”称号。学校现设有航空宇航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机电学院、民航学院
等 15 个学院;设有无人机研究院、直升机技术研究所等 132 个科研机构,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国
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1 个、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1 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2 个、国家
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 个。现有本科专业 53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35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
权点 15 个、博士后流动站 14 个。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 个,二级学
科国家重点学科 9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 个,国防特色学科 15 个和 6 个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校建有明故宫和将军路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 2500 亩,建筑面积约 89 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
书近 240 万册(件)。现有教职工 3000 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任教师 1104 人,博士生导师 408 人,院士
及双聘院士 10 人,“千人计划”4 人,“长江学者”11 人,全国教学名师 3 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
贡献专家 17 人,入选国家和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 300 余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29 人。现
有全日制在校生 25000 余人,其中本科生 17000 余人,研究生 8000 余人,学位留学生 680 余人。

南航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 11 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校友中涌现出了近十位两院院士、数十位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将军,以及一大批著名的科技专家和管
理专家。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未来开拓者,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南航特色
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5 项;全国优秀博士学
位论文 6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12 篇;国家级精品课程 11 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 3
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5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 个,工信部重点专业 8 个,国防重点专业和
紧缺专业(方向)9 个。学校大力推进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先后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研究基
地;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 50 多所著名高校及一批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
作关系。学校从多方面为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条件,2008 年起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搭建了研究生
创新培养平台,设立研究生培优创新系列基金,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鼓励研究生开展创新项
目研究,激发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还构建了符合南航特点、能适应国
际竞争需求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使研究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接受国外知名高校的教学理念、享受国
外的教学方式、国外的教学内容。

学校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国防型号研制并驾齐驱的科研工作格局。
“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973”项目、“863 计划”、国防重大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等 400 余项。面向国家和国防重大科技需求,积极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解决了一大批制约航空航
天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加强高新技术的成果转
化和产业化,为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建校以来,学校获得省
部级以上科学技术成果奖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