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幼儿园幼师教学案例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34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幼儿园幼师教学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tmm958758 2020/4/30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幼儿园幼师教学案例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幼儿园幼师教学案例分析:幼师如何融入课堂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幼儿教师、幼儿、环境(包括材料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意料之外”,可以说复杂多变,是一种多方的互动和互惠、互为成长,而不是幼儿教师为完成一个活动的组织而设,或仅仅只是一个教学空间。因此,课堂不是预设方案原原本本的呈现,幼儿教师不是预设方案的表演者,幼儿不是道具。曾经有专家说过,一个人不能走进两次相同的课堂。如果幼儿教师沉浸在自己预设的方案中,无视孩子的活动情况,无视活动的进程和路线,适宜地调整方案;无法倾听孩子的话语,对孩子的回答随口应付,师幼间的互动出现一种假互动的表面现象,幼儿教师呈现一种为完成预设任务而组织活动的状态,也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心不在幼儿身上,不在实际的课堂之中,而在预设方案上,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幼儿教师游离于课堂的现象。请看两个片断:片断一:在大班诗歌《摇篮》的活动中,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什么是鱼宝宝的摇篮,为什么?”一幼儿:“大海,因为鱼宝宝在大海里。”“真棒!”另一幼儿:“大海是鱼宝宝的家。”“太棒了!”一男孩喊到:“鱼缸是鱼宝宝的摇篮。”“真棒!”……幼儿教师根据诗歌内容提问完,和幼儿一起朗诵了诗歌,接着是仿编,幼儿教师又问:“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摇篮?摇着什么宝宝?”……“萝卜是小白兔的摇篮。”“太棒了!还有吗?”……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以预设方案为中心的例子。首先,幼儿教师只是在表演方案,幼儿只是配合者,幼儿教师无暇顾及幼儿的活动情况,无法倾听幼儿的话语,急不可耐地把所有的问题都提问完,一贯地按自己的方式和思维回应幼儿,被预设方案牵着走。其次,盲目、无原则地表扬幼儿。尝试教育的观念已成为幼儿教师和家长非常推崇的教育观念,有时甚至是无条件的使用表扬,“真棒!”“太棒了!”成为幼儿教师的口头禅,甚至无视对错,幼儿教师也一“棒”到底,至于为什么棒,棒在哪里,却无所谓,也不用让幼儿明白,只知其然,不用知其所以然;第三,无法敏感地抓住、接纳、重组幼儿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加以分析、判断,给予及时、适宜的回应,或是成为以后动态生成的资源。专业的幼儿教师会注意倾听幼儿的回答,并无痕地帮助他们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啊,大海是鱼宝宝的摇篮,因为鱼宝宝生活在大海里。”既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肯定,又随意地示范了完整的说法。当幼儿说鱼缸是鱼宝宝的摇篮时,幼儿教师在及时地给予肯定后:“太好了,你说出了不同的摇篮,鱼宝宝太幸福了,鱼宝宝还有不同的摇篮吗?”虽然仿编诗歌是在最后的环节,但在幼儿自发发散思维的时候,幼儿教师借这个契机顺其自然地引导仿编,将是事半功倍,所以大胆地离开一下预设方案未尝不可。至于“萝卜是小白兔的摇篮。”说明该幼儿对事物间的关系、对于什么是摇篮还不是很明了,幼儿教师会帮幼儿作进一步的分析。片断二:大三班的幼儿在玩服装店的游戏,试衣间建好了,在靠活动室角落的墙壁用大型积塑拼了一堵玩具墙,发现试衣间根本进不去,因为建得离墙壁太近,门太窄,幼儿教师过来了:“门太小了进不去怎么办?”幼儿说把玩具墙移出来些就可以了。于是四个孩子就试着移动玩具墙,由于玩具墙又高又长,一不小心就会弄倒散掉,孩子们又停下来,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幼儿教师帮小朋友把墙移出来了,试衣间可以方便地进出,幼儿继续玩着服装店的游戏。幼儿教师帮忙的理由是:发现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