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J组《关注光污染》讨论结果.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J组《关注光污染》讨论结果.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6/3/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J组《关注光污染》讨论结果.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学校先给一个“人与自然”的大问题, 然后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自主选题, 你是否认同这种做法,为什么? 答:“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去亲自实践、获取知识、建构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将学生原来以视、听为主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主动获取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 而是以指导者、合作者和学习助手的角色, 与学生共同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养成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对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很强的实效性。因此, 通过案例分析并讨论, 我组一致认为, 这种做法还是可行的。概括各种观点,总结如下: 第一、学校给一个“人与自然”这个大问题, 但并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限制形成定势, 而是让学生在这个大主题下自主选题, 从而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家庭背景从生活、社会和自然中自由提取的, 同时他们还对所选问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的可能性进行判断论证, 选题还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究空间, 允许学生融会贯通, 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问题。这比较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研究性学习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第二、“人与自然”这一课题涉及的内容和知识面比较宽泛, 其中的“人”与“自然”这两对象都是学生日常随时都能接触到的,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通过媒体电视、阅读材料与自然课本等对人与自然有所了解, 很容易让学生找到感兴趣的题目,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自然也会有所感触,从而使学生获得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人与自然”课题虽然有些大, 但却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能力、协作意识和创新机会的大舞台。正如“案例”里的李全、王丽、夏林、赵欣等同学看到报纸上的一则“车祸”消息就联想到“光污染”并组成“团队之星”,在专家的指导下选取“玻璃幕墙”作为课题研究对象并获得了最佳科研创新奖。这样既体现了教师( 专家) 的引导作用, 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能力。从这个案例中体现出来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发现创新为追求的理念, 不仅是每个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方向。 2. 学校的“亮灯工程”是否必要?你认为学校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 答: 我个人认为, 学校的“亮灯工程”非常必要。它为学生提供一切便利的条件, 体现学校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做课题研究毕竟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学校的机房、图书馆、实验室, 那是学生最想去, 最常去的地方, 学校提供这样的便利, 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好了准备,研究氛围更浓。学校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 第一, 对学生进行培训, 使其了解课题选择的技巧、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的研究方法, 并预习相关材料、做好准备。第二、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进行必要的指导。第三, 分配一个高素质的指导老师, 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并且, 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第四,建立激励机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对开展实施好的研究团队进行一定的奖励,刺激他们的研究热情。第五,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和考核,使研究性学习健康成长。 3. 在寒假里“团队之星”小组成员是怎样交流的?他们与专家是怎样交流的?信息化工具为教学交流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