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这样的结构是具有内聚力的地表空间(借用物理名词)2)特点:①区域是地表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②区域是有一定范围和界线的,除行政界线外,均较模糊的或是过渡性的。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即分级性或多极性或层次性。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以人的不同要求和对象加以划分。⑤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结构性2、区域分析的概念:指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分析及其评价;②人口、劳动力分析及其评价;③科技条件的分析及其评价;④基础设施的分析及其评价;⑤政策、管理、法制条件分析及其评价2)区域发展状况分析(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①经济发展状况——整体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②社会发展状况——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与精神状况、社会组织管理与运行效率的支撑、政策与制度。③资源环境状况——生态环境质量与容量、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方向。3)区域发展方向与对策分析①经济发展策略;②经济增长方式策略;③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因素。注意两点:(1)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或当前技术经济条件;(2)能为人类所利用并产生价值或造福人类的那一部分;总之,自然资源是个相对的范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是不断扩大的。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③科技的发展只能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广度与深度,不能改变其基础性。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对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影响,如山西成为我国煤炭能源基地;黑龙江成为商品粮基地等;的影响。(空间组合)③对区域产业结构②自然资源质量及开发条件影响效益;3、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下在其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理解资源承载力应注意:时空角度;社会经济角度;可持续角度(m''p''可持续性界限)。4、外部性: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的对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1)、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指某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即引起他人效用增加或成本减少,但作为活动者主体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此时该项经济活动者从其活动得到的利益就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如教育、公安、消防等。2)、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某项经济活动会对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引起他人效用降低或成本增加,但它并不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使周围环境受损等。5、外部性的解决对策①政府的直接管制;②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③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④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1、区域经济背景(一)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1、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是由区际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区域差异:①自然差(区域间地理、自然和历史基础的差异);②位势差(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差异);③趋势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差异);区域优势:就是一个区域所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任何一地方都有某种优势,但不可能集各种优势于一身);(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是区域优势的体现,是特色产业集群区形成的基础。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②原料指向;③消费市场指向;④劳动力指向;⑤高科技指向;⑥交通枢纽指向(3)劳动分工规律部门行业分工、地域分工(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只有遵循地域分工规律布局产业。才能体现区域特色,产生巨大效益。(4)区域利益区域利益:是各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由各自的贡献所确定的经济利益。利益最大化是追求经济特色道路之根本。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①主导产业:指处于区域产业体系的核心地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其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