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古代诗人的“悲秋”情怀.doc.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代诗人的“悲秋”情怀.doc.doc

上传人:crh53719 2016/3/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代诗人的“悲秋”情怀.doc.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自然的丰富意象形态与人的心灵的丰富情感构成了互感与交融,主体心灵总能在外在物象中找到与其内心情感的对应。庄子齐物论思想认为,“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物不是纯然外在的客体, 物象和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的联系, 人的心灵世界和外在物象的感性品质之间构成了一种互相映照、感应的关系。诗人为了表现哀怨, 寂寞的丰富感情, 往往要借助丰富的自然意象形态。 1.“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诗人表现其哀怨不平之情的方式多种多样, 或是比兴寄托抒泄其怀, 或是览古、吊古在历史兴亡的感叹之中寓其身世之悲和失意之痛, 或是悲秋伤春述其哀愁, 或是伤别离愁羁旅而陈情告哀等[5](p101-112) 。宽泛的说, 咏古托寄、悲秋伤春等等都属咏怀。我国地处北温带, 四季分明, 秋天是气候由热变冷, 植物由盛变衰的季节, 古代诗人又生活在那个容易感到悲哀的古代社会, 所以他们每每感物兴怀, 逢秋天而悲寂寞,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刘熙载说: “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即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但悲秋之传统并不起自宋玉。《诗经》中已有由秋天引出的伤悲之声。《小雅四月》有“秋日凄凄,百卉俱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这由秋天引出的就是时代的苦难,但时代的苦难与秋日的悲凉还没有融合在一起。在屈原的作品中, 秋与人的悲伤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关联, 即秋引发、加深和表现诗人的哀伤。如《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确实能称得上“写秋景入画”“千古言秋之祖”的, 还应该推宋玉的《九辩》。《九辩》首以“悲哉, 秋之为气也”发端,次言秋风萧瑟,草木花叶陨落,枝叶枯槁。这既是对何以悲秋气的进一步发挥,又贯穿了自伤之情。“坎禀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宋玉点出悲秋之由,乃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悲秋实是自悲, 将秋天悲凉的画面落实到自身的遭遇和不平。《九辩》以伤为主, 曹丕的《燕歌行》则是以思为主。秋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 悲秋是悲怨之作的表现模式之一。在北方, 人们对自然物的变化有了较早的认识和思考, 由大自然的生命规律联想到人生自我。“只有在有了一个把秋作为整体现象和季节意识之后,自然中的衰败景物才可能变为对人生短暂深切领悟的标志。”[2] ( p94 )悲落叶于劲秋,万木凋零的深秋景象,容易触发人的愁思,如同“伤春”“惜花”蕴涵了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一样, “秋思”的情节多了“悲”“愁”的苦涩味和孤寂的凄凉感。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一生曾写过大量的伤感词,其中以哀婉萧瑟清秋晚景的作品居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渐觉一叶惊秋, 残蝉噪晚, 素商时序。”“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杜甫的《登高》寓忧时伤世之怀于其中, 但还是以悲己为主。通观全诗, 诗人悲秋是在悲其自身的穷途抱恨、衰颓愁苦, 其意十分清楚。全诗的意象和由诸意象组成的画面, 突出的也是哀怨萧瑟之情。人与景物情感之间的共生互发, 互相交织, 也是以人之情感为主。就悲秋而言, 诗人之怨愤与愁绪积于心中, 当秋天来临时,而与物互生共发,于是就有了悲秋之歌。中国古代文人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 这驱使他们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