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本焕长老与佛教.doc

格式:doc   大小:283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本焕长老与佛教.doc

上传人:JZZQ12 2020/5/7 文件大小:28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本焕长老与佛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本焕长老与佛教(杂谈)! (2010-11-1618:24:02)标签: 培福 禅宗 佛教 摩耶夫人 普贤行愿品 文化    时下禅宗一直非常流行,不仅在佛教界里,而且社会上也对禅宗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与出版界在出版禅宗的著作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让禅宗的影响更加普及,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禅宗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民族化的佛教宗派,在中国佛教中一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本焕长老是禅宗大德,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禅宗亦称“心宗”,因为它讲心性,其特点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也正是由于禅宗的不立文字特点,很多人都以为禅宗是不讲修行的宗教,因为禅宗的祖师大德曾经说过,行、住、坐、卧皆为修行,劈柴担水皆是妙道,禅宗的解脱注重的是在当下成佛,所以专门的修行并不重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为禅门泰斗本焕长老,他就是一位非常注重修行的僧人,而且就是由于有了高深的修行,才受到禅门内外的尊敬,做了弘法寺的开山祖师。修行是禅宗里面最重要的方法,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禅宗。对此本焕长老做了一个比喻,他说:“比方我们去广州或香港,这一千里路,我们是坐飞机、火车、搭汽车,还是步行?当然我们坐飞机最快了,是不是啊?火车要慢一点,汽车更慢一点,步行就更慢了。但是不管快慢,总是要走;几时不走,几时不能到。所以,我们佛教,最主要的不是讲,讲得再好,那是假的;最主要的是要行。我们一定要行才能到家,不行不能到家。”对于修行,本焕长老认为重要的是修心,这也是禅宗最显著的一点。他在《1996年在台湾为居士开示》中指出,禅就是我们思想清净地去来回思虑,可以在这个思想上去来回思维,去修它,也就称为禅。禅宗的特点就是悟,“如我宗门下,大悟十八,小悟无数。”我们对于一桩事物不明了,最终明白了,这就是一种“悟”,这是一种“小悟”;“大悟”则是彻底明心见性,可见二者完全是不同的。悟是一种过程,是修行的最基本的方法,如何去悟,本焕长老对此做了很好的说明。他说: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门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禅宗修行一门,重在用心,如何用心,就是要去“参”,要了生死,就要参透生死,只有将生死看穿,才能超越生死,这就是禅宗教人如何去认识生死的办法之一。参的过程就是悟的过程,起疑生情才能有悟,本焕长老强调的要“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恰恰是抓住了禅宗修行的关键,也为修行的人指出了一个用功的重要方向。佛教的修****方法很多,号称八万四千法门,但是从禅宗的角度来看,众生之所以有各种挂碍,不得解脱,皆是因为心在起作用,因为有了一颗染污的心,所以心中就有了执著,终日想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将人本具有的那颗原本清净的心给遮蔽了,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除执著,将原有的那颗明亮本净的心给找回来。本焕长老尤其强调了这一点,他说:“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不论用那一法门,都是为了降伏其心。降伏什么心呢?就是降伏我们尘劳、烦恼、无明、贡高、嫉妒、人我、是非,这一切一切的心。”    根据众生现在的根机,本焕长老把它与古人作了比较,认为“禅宗这一法,现在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在这门下,依此用功办道,开悟的人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在过去唐朝、宋朝、明朝,甚至于清朝,还有少数开悟的,像虚云老和尚和来果老和尚都是属于清朝的——这以后,开悟的都没有听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本焕长老指出,这是因为“我们用功的人要达到这种功夫,不是一下能做到的。当然过去古人、祖师,都是一闻就开悟。一闻就开悟,那是在什么时候?那是在唐朝到清朝,那个时候的人善根深厚。可是我们现在,越到后来,众生的孽障越深重,善根福德越薄。要知道,那些用功用得好,一闻就开悟的人,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本焕长老的这个结论,并不是没有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过得越来越好,享受程度也越来越高。物质的进步,不仅让人们的追求也越来越多,相对来说,对精神的追求则越来越少,于是在这种环境下,能够真正去思考人生的真谛,为了解决生死问题的人当然也就不多了,所以在本焕长老眼里,有善根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善根人虽然比过去少,这就更需要现在的人去更加注重修行,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磨励,他强调“我们的智慧是修得来的,我们越修,我们的智慧就越大;我们的福德是培得来的,多培多得,少培少得,不培就没得!这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