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0
文档名称:

【古典书籍】另类西安事变.doc

格式:doc   页数:9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古典书籍】另类西安事变.doc

上传人:1017848967 2016/3/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典书籍】另类西安事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西安事变真相作者:陈守中自序尽管< 地平(方)说> ,不能解释一系列自然现象,但是人类历史上,曾确确实实有过< 地平(方)说> 年代。在那年代, 上至皇帝, 下至平民百姓, 都确信地球是平(方)的, 不是圆的。同样,尽管西安事变的起因是" 爱国抗日" ,与史实不符,且解答不了西安事变研究中, 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但是目前海峡二岸,以及海外学者(几乎)都认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为了" 爱国抗日".[* 注] 笔者独排众议,正如当年科学家彻底否定< 地平(方)说> ,提出全新的< 地圆说> 那样; 彻底否定了不能自圆其说的" 爱国抗日" 说,提出了能合情合理的解释西安事变研究中,一系列无法解释问题的全新看法。事实早已证实,国难家仇不能使是张学良矢志抗日,这是因为对张学良最具震撼力的国难家仇,并不是发生在西安事变前夕,而是发生在张学良仍在东北时,那时张学良目睹日寇在东北横行霸道, 欺压中国人, 甚至早在一九二八年, 日军就惨杀他的父亲, 如此奇耻大辱, 尚且未能触动少年盛气的张,使这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奋起抗日。张的不抵抗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在中日力量相差悬殊,以当时的中国军队,与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当时世界上一流军队——-日军作战,必败无疑。对张学良这类军阀来说,如此睹搏,除了拼光他的全部家档外, 他本人甚么好处也捞不到, 正如他本人所说, 是毫无意义的" 瓦碎". 因而, 既是像杀父之深仇,被赶出家园之巨恨,以及随后的不抵抗之奇耻。这样人间少有的" 强烈风爆"袭击下,也丝毫未能动摇他不抵抗的决心,仍然不战於锦州、不战於一二八、不战於热河, " 疾风知劲草", 张学良是最坚定的不" 瓦碎"( 不抵抗) 主义者。到一九三六年, 张好不容易找到西北这块远离日本人,可从此不再受日寇之气的好地方。并在平凉大兴土木,作久留计, 正可重温昔日据地称雄美梦的时候, 八年前的的淡淡记忆, 怎能触动已步入中年的张学良呢? 张真的有一腔热血的话,早就洒在东北,何须等到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乞今仍是一个谜,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有人隐瞒了事实真相,但笔者认为,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方法论的失误。发生在资讯已相当发达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且广为报导的西安事变,并不是资料太少,而是人们用了不严谨的的推理方式, 推导出错误的结论。就以认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是爱国抗日, 所用的推理方法为例, 人们竟认为张学良劫持自己祖国的元首与军队统帅的目的与动机,是事实早已证实,根本就不能激发张学良的国难家仇。诚然, 国难家仇是拼死反抗的重要原因, 但是人世间, 既有" 路见不平"而" 拔刀相助"者; 也有血海深仇,仍不思图报,而苟安偷生者。因而,深仇大恨,既不是产生抗暴行为的充分原因;也不是必要的原因。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爱国献身者,并不决定於深仇大恨。而主要决定於,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如遗传因子、家庭影响、生长环境、教育等。为了让人们看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将与张学良同年代的东北籍真正抗日英雄赵洪文国,与张学良做一比较:赵洪文国虽与日寇没有杀父之深仇,但真的有一腔爱国热血, 就在张学良将他家在东北的数千万元资产, 以及大量黄金和许多古董, 悉数送给日军作军饷, 连沈阳兵工厂也悉数给日寇的几乎同时,赵洪文国不仅变卖家产充作抗日经费,还带领全家抗日,为了国家的主权与民族的尊严,赵洪文国家族三十多个成员为国壮烈牺牲;相比张学良,尽管他自称与日寇有着" 杀父之深仇,夺家之大恨,且负不抵抗之奇耻" ,但张家巨大的家族成员中,从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到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的十四年抗战中,不但无一人敢於奔赴抗日前线, 与日军真刀真枪的拼杀, 更不要洒血抗日疆场。相反, 张家大公子张学良" 一枪未放,空国而逃千里" ;张家二公子张学铭,更在" 母亲送子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 的全民抗战中,投日叛国,出任日伪要职,这一无情的事实,清楚的证明:国难家仇,与爱国抗日,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不少人无视此一基本事实,把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原因与结果,当成必然的逻辑规律,仅仅凭" 国难家仇" ,就得出张学良连劫持自己祖国的元首也是爱国抗日, 这样既在理论上站不住脚; 更完全背离事实的结论。用如此不严谨的推理方式, 所推导出的结论,自然顾此失彼,不能自圆其说,致使西安事变成了疑团重重的历史之谜。在西安事变研究中,此类不严谨的推理方式,比比皆是,又如把张学良在九一八时耻国丧地的责任,推在根本就不存在的不抵抗令上,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方法论失误的另一例证。尽管有人散布种种流言,有意杷水搅混,以能蒙混过关,但是人们完全可以绕过这些人为的障碍, 根本就不需要根据张学良的自辩, 来写中国现代历史,或" 改写中国现代史". 就以" 不抵抗" 为例,众所周知: " 抵抗"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