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章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第一节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第二节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第三节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第一节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一、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是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以促使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第一节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主要在,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导致市场在某些方面失灵。导致市场在农业中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的外部性、农业的公共产品性、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的不稳定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而受益人或受害人无需付出相应的报酬或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农业的外部性有正有负,涉及许多方面。从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外部性来看,正的外部性包括形成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持、二氧化碳吸收、控制洪水等;负的外部性包括水土流失、水资源耗竭、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农业化学品污染等。*,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即使某一经济主体没有支付相应的费用,也无法将他排除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之外;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他所具有的不会因某一主体的消费而减少其他主体对这一产品的消费量。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而只具备这两个特性中的一个的产品则被称为准公共产品。*,农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使得农业中的农地流失、资金短缺和高素质劳动力的缺乏,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再加上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农业贸易条件恶化、农民收入增长乏力,造成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其次,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不景气,对农业造成冲击;再次,农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比较小,存在需求刚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更小;最后,农产品大多具有易腐性,不耐久藏,且储藏费用高。*。市场机制的作用容易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甚至出现高低悬殊和分配不均,危及社会的稳定。此外,就收入分配公平这一社会目标而言,由于社会各阶层的偏好不同,对不同的社会目标就有一个协调问题。这一职能将由政府来承担。*第二节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一、保护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在工业化后期,对农业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政策,即使经济利益向农业倾斜,缩小农业与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成为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农民收入低于在非农产业就业的人员,这是世界各国农业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市场本身不能够保证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就业人员的收入公平,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加以协调。*第二节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二、提高农业生产率,满足社会对农产品质与量的需求一方面,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其他农业宏观调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也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从量上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仍然是像中国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任务。如今,农产品质量问题变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