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剪梅李清照江西省于都中学罗鸿盛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作者简介品味音韵美《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李清照赏析意境美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4、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阅读《一剪梅》和《声声慢》两词,两篇中都写“愁”绪,乍一看是相同的,而细细品味,我们便可发现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词,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1、在这两首词中,作者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两种抒情方式,我们先来看看浸染词人愁情的景(意象)?拓展阅读《声声慢》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花:“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没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这里寄寓着作者两层感情:雁足传书为古诗词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2、找出两词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说说它们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明确:《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这是一种甜蜜的相思之愁。(两处闲愁:可见两心如一,心心相印)《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小结:《一剪梅》和《声声慢》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