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引子
一、中国人民大学课堂风景
年月日晚,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二楼教室,一群年
轻人依然在情绪激昂地争论着。
这里是的企业成长讲座教室,三个小时前开始的课程其实已经下
课,但这里的学员和教师们还意犹未尽。这倒不是因为宿舍就近在咫尺而不
急于回去,而是因为课堂上讨论的有关企业成长的几个问题还没能深入到让
他们感到“解气”的程度。
企业成长讲座共有名学生参加,他(她)们多是毕业于名牌大学。有
三四年以上工作经验,并经过激烈的考试竞争进来的佼佼者,他们中有在证
券市场中颇有建树的高手,有出过专著的经济理论方面的专家,有在大学执
教多年的教师,有至今还经营着一个业绩不错的高科技企业的经理,有建筑
师、助理会计师和英语呱呱叫的外语翻译,几名能说北京方言的留学生也跻
身其中。
名学生分为个学习小组,课前先按教授指定的资料进行小组学习讨
论,再推选一名代表登台发言。今天讲座的专题是:“以重庆嘉陵公司为例
谈如何看待企业成长,企业靠什么成长?为什么中国企业一直在追求规模经
济,却形成了最没有规模经济的企业规模结构?”第一个被教授指名上台发
言的是李军,虽然他有在大学执教数年的经验,但面对双直视他的目光,
开场几句竟有些脸红口吃。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要想将自己的观点和设想方
案当着这些同样优秀的同学,简洁、有条理地表达清楚,一贯自信心极强的
他也显得有些紧张。他知道,下面坐着的这些表现欲极强、丝毫不留情面的
同学,肯定会绞尽脑汁寻找他发言中的漏洞。在同一学习小组同学们鼓励的
目光下,他轻咳一声,镇定一下自己的情绪,开始了有板有眼的发言。
“企业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也应看做一个不断革新的过
程,企业家应该把企业的持续成长看做自己的使命。企业成长的结果应是规
模的不断扩大,但又不仅仅如此。重庆嘉陵生产的摩托车数量已为世界第一,
但其企业规模并非世界第一,甚至只能算个中小企业。‘老大’的感觉并非
一个成功企业家最良好的感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不断发展和革新
才是成功企业家应有的追求。我认为重庆嘉陵下一步的成长战略应有两个选
择,一是积极参与企业并购,使自己由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十大之一’,成
为‘五大之一’、‘三大之一’;二是积极参予与摩托车技术相关的其他行
业领域,以多角化战略稳住阵脚,分散风险,寻找新的成长点,进一步扩大
企业规模而非摩托车生产规模。”
“因此,对于像重庆嘉陵这样已处于单项产品成长后期的企业来说,并
购和如何并购是保持持续成长的关键之一。但是如果由于体制问题使这一战
略无法在近期充分展开,则只有采取多角化来维持成长的‘势能’了。”接
着李军又详细讲解了实行多角化战略的具体方案。“总之,企业必须不断成
长,经营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停滞的企业不论多大,总会丧失活
力,是经营企业的‘大忌’。”
鼻头渗出微细汗珠的李军在发言结束时,博得了大家的赞许,同小组的
人竟然鼓起掌来。但是他的话刚一讲完,下面已经有十几位同学举起手来,
要求发言。一场唇枪舌战的辩论开始了。
教育已不同于以前研究生的教育,这里既有理论学习,也有案例分
析,还有管理模拟演习。层出不穷的管理新概念,五花八门的企业实例,模
棱两可的决策难题,在教授巧妙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学生们的脑子
里,表现在学生们的行为上。的课堂就是一个企业的经营会议,就是一
个个经营决策诞生的场所。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开动脑筋,
从各个发言者中拼命地汲取知识,抓住要点,并把握时机,提出自己的见解。
空泛的谈论会引起同学们的不满和围攻,精彩的方案会赢得满堂喝彩。抓住
了机会会使自己的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一堂课下来没逮住个发言缝隙,使
自己课下的准备付诸东流会让你后悔几天。
教授抬手看看手表,按规定时间已经过了五分钟,于是做了如下归纳:
“今天的讨论非常好。企业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成长的存在,重庆嘉陵
公司所遇到的问题,是现代企业经营者遇到的问题,是现代企业经营者所遇
到的企业成长问题中的一个典型问题,这一问题目前仍未解决,这是一个两
难问题,企业中的经营问题绝大多数就是这种两难问题。今天大家从各个角
度提出了见解和方案,却没有得出一个唯一正确的方案。现实企业决策中不
可能有一个唯一正确的方案,你在其位,你就得拿出自己的方案,方案没有
正确错误之分,只有成功和失败之别。这就是企业,这就是管理。今后我们
还要和大家一起,再从各个不同角度来继续探讨这一问题。”
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陆陆续续走出教室的学生中不知谁冒出一句:“这
堂课下来的感觉只有两个字——‘真累’。”另一个接着说:“但过瘾!”
课堂营造的是这样一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