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赤峰市城镇化发展情况赤峰市城镇化发展情况一、我市城镇化现状及问题剖析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赤峰市的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心城区已由建国初期偏僻落后的塞外小城成为一座初步繁荣昌盛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城市功能、城市环境景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九个旗县城关镇的发展也逐步加快,初步成为具有一定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小城镇或小城市。在村镇规划建设方面,全市各旗县区都已建成一批环境比较优美,功能比较完备的小城镇和村庄。总之,我市今后的城镇化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城镇化水平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从统计数字看,我市的城镇化水平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且处于全区最低水平,同近邻朝阳(30%)、承德(27%)、通辽(%)这几个农业大市大体相当,在全。如果说我市的城镇化发展存在什么问题,显而易见,最大的问题就是城镇化水平过低,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我们认为造成城镇化水平低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政策、体制障碍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阶段。从建国初期开始,为了快速摆脱极度贫穷落后的状态,建立起最基本的国家工业体系,我国设计了一种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社会结构,一方面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从农村集聚了大量的财富,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为实现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又通过制度设计,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将农民挡在了城市社会的门外,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普遍存在的城市病问题。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在保证了我国以较短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负面结果,那就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广大农民并没有从国家历史性的进步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我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共性问题,我市也是如此。2002年我市一、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结构比例为1::,二、,但非农业人口却只有全部农业人口的四分之一。(二)城镇化动力不足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大规模城镇化的最根本动力来源于工业化。我市的工业化水平本身就很低,传统上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建国初期,我市的现代工业及现代基础设施几乎是一片空白,计划经济时代,我市的各类工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同庞大的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人口基数相比,工业化发展本身就很不足。改革开放后,受多种因素,主要是思想观念保守这个因素的影响,大批国有企业在转制过程中破产倒闭,却没有因此催生出众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导致城市就业岗位严重不足,造成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更加困难。工业化水平低的另一个表现是我市的民营个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规模普遍不大。近几年虽然崛起了象草原兴发、塞飞亚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但相对于四百四十多万总人口来讲,“龙头”太少,“龙身”太重,难以对加快城镇化进程起到决定性的拉动作用。在我市92万非农业人口中,,,企业职工仅16万人,而这16万人中,,所以制造业、服务业等这些能够真正拉动城镇化发展,创造社会需求的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足十万。工业化、产业化发展严重不足,导致了城镇化的发展缓慢。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从来都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离开了工业化、产业化的城镇化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不可能实现。二○○%,%,%。这是为什么在同样制度条件下,我市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全自治区的根本原因。(三)中心城市辐射力不强。至2002年,我市中心城区人口已达43万人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功能分区不明确,基础设施较差。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市中心城区已基本形成了东部为工业区,中西部为行政办公、商贸、居住综合区的基本格局,但近十几年来,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原有的国营企业大量破产倒闭,企业用地作为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成片的工业用地被分割卖掉,并改变了用地性质,导致东城区的工业区性质弱化,分区功能偏离了规划要求;中西部城区商业建筑及商住两用综合楼畸形发展,拉动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破坏了原有的城市功能分区,“城多大、市多大”,城市功能布局比较混乱。急功近利的城市发展方式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中心城区,无论是发展第二产业还是发展第三产业,都将面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