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德育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德育论文.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3/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德育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学困生形成的成因及转化对策荔浦小学林淑媛【内容摘要】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不仅不能轻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而且要加强教育, 使后进变先进, 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对于学困生, 更要倾注爱心, 以尊重、赏识唤起他们的进取心,以真诚、宽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努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力争上游、健康成长。本文深入地分析了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成因,并提出了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一些具体措施。【关键词】小学学困生心理特征成因转化的对策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虽然“重尖子, 轻后进”的观念已日益为“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 但观念的更新并不等于行动的转变。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仍是“有心栽花而无心插柳”, 不能正视和善待“学困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对于这样一些敏感、脆弱的学生,教师更有必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多层次、全方位、耐心细致地因人施教。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学困生”,就是指智力因素处在正常发展范围内,只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在道德行为和学习成绩方面与一般学生拉开了差距。他们往往自由散漫、贪玩、不诚实、懒惰, 对学习没有兴趣, 课堂上不听讲, 不完成作业, 对老师有抵抗情绪。并需要给予特殊教育的学生。学困生形成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分析其原因, 一般认为来自学生自身、家庭、社会和学校这几个方面。(一)家庭特点带来的不良教育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 1 、追求早教育,忽视孩子的智力发育特点社会的发展为现在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氛围, 许多家长就错误的认为让孩子早些来到学校就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 就能够 2 走在了同龄孩子的前列,因此追求早教育就成为了现代教育的时尚。也正是这种时尚, 它忽视了孩子的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智力发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规律, 导致孩子无法承受过早教育带来的学业负担。 2 、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父母自身的素质低、教育能力低。从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对子女期望值过高,要求孩子一定要达到某个水平,否则就横加指责;教育方法简单, 粗暴干涉。比如: 孩子考试失败, 或是犯了错误, 家长轻则骂,重则打。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家庭教育的失当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好, 对子女实行无原则的溺爱, 使子女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一旦犯了错误还能得到家人的袒护;有的家庭父母过分强调自己工作忙, 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 可谓只养不教, 对子女的学习、思想情况甚少了解。有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多用物质刺激,金钱引诱,极少关心子女的成长,发现子女出现问题,把责任推卸给学校,甚至不愿意与学校配合教育。 4 、非健康家教环境的不良影响有些做父母的, 为了让孩子学文化知识可说是绞尽脑汁, 但在培养孩子心理素质方面却很少动心思费力气, 甚至把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气、错误观点传播给孩子; 有些家长对子女的关怀较少, 子女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 他们无法忍受家中无休止的争吵, 或厌恶父母的不好品质、不良作风, 从而变得性格孤僻, 感情脆弱, 心理自卑。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影响。 5 、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对学生也有影响有些学生落伍是因为家庭主要成员, 如母亲或父亲的缺失( 死亡或离异) 或家庭不和。还有的因为不在父母身边生活, 缺乏正确的管教。孩子缺乏亲情, 没有家庭温暖, 性情孤僻, 没有学习兴趣, 情绪消极,行为散漫。 3 6 、父母的思想意识影响着子女有些学生思想品德不良直接源于父母思想意识的不健康。父母缺乏对人生的正确追求, 整日吃喝玩乐或行为不检, 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品德与学习。 7 、家庭物质条件对子女也有影响物质条件差, 如住房拥挤, 没有地方看书做作业; 或物质条件优越,使学生产生物质上的优越,沉溺于享乐,不思学习。 8 、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父母整天忙于工作, 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 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 “这么好的生活条件, 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思想怎能教育好孩子,又怎能谈得上因势利导呢? 9 、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许多家长都是忙于生计, 托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 而老人则一味溺爱, 对孩子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