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杂技与魔术 IN ROB TIS NDM GI 5 问答上个世纪80年代,秦先生被美国加州的魔术城堡(“魔术学院”)聘请为讲师。美国的魔术城堡,相信国内魔术界的人都有耳闻,那是一个向魔术爱好者和公众提供餐饮和魔术表演的场所,内设餐厅、咖啡厅以及三个大小不等的魔术表演剧场,大剧场能坐约90人,中剧场能坐约50人,小剧场能坐约10人。在当时,聘入魔术城堡的条件是:每个魔术师一年只能在这里演一个星期,每天晚上演4场,每场15分钟,不管吃住,收入为2千美元。还有一个条件是:演的必须是自己的东西,即使是粗糙的,还需改进的,都可以,但不能是你爷爷的或师傅的,而要是自己的。秦先生是中国魔术师中第一个被聘入魔术城堡工作的人。当时的魔术城堡中有一个专门负责业务的五人小组。在颁发讲师聘书前,例行都需要有一个面对面的答辩流程。此次秦先生的讲座就由这些答辩的问题逐一展开。问题:夹带说话的魔术表演是不是中国人从西方学来的?秦: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边说边演其实是西方从中国学去的。中国的天桥很早就有一种说法: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边说边练真把式。比较来讲,光说不练是西方的脱口秀,不是魔术;光练不说那是杂技及魔术的一种表演形式;边说边练的真把式,很早就是中国魔术的表演方式。问题:为什么你既承认中国魔术的落后,又说它是先进的? 秦:以中国戏法为例,西方的杯与球,在中国有两个称呼,一个叫“三仙归洞”(福禄寿三仙),是给皇帝或者官人等表演时用的名字,求的是“雅”,表演是属于宫廷派路子。另一个叫法是“倒包子”,属于民俗派路子,求的是“亲切”。为什么说它是先进的呢,举例来说现在魔术中用的海绵球,利用膨胀与缩小来做魔术,在中国以前是怎样做的,美国人想不出,我告诉他们,以前是将女人的长发包在丝绸里,攥起来小,松开就变大。美国人很感叹。还有魔术用的粘黏剂,在中国古代,用的是叫“三黄汗”的一种东西:是用松香、黄蜡和香油混合的物品,混合的比例不同,熬出来的黏度不同,粘连的效果不同,像 ourse 魔术讲座——魔术师秦鸣晓访谈录◎王志伟魔术艺术杂谈 Onmagic art 引子 2006年11月末,北京魔术师俱乐部有幸请到了著名魔术表演艺术家秦鸣晓,他为魔术俱乐部成员做了一个近两小时的精彩讲座。内容涉及了魔术艺术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秦先生将他先前在美国所亲身经历的艺术表演体验,敞开心扉地与俱乐部成员做了交流,不仅让所有的成员大开了眼界,也从中收益良多。下面是此次讲座的一些重点摘录。 CH AAC A C A A C 4 55 杂技与魔术 IN ROB TIS NDM GI 综述秦先生的讲座重点还提到了以下的几个方面: 我国的魔术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国外,魔术组织是独立存在的,而在国内魔术包含在杂技门类里面。在国外,魔术师既能交流切磋,又能保持各自的特点与风格;在国内则模仿成风,一个演员演了某个节目,其它的演员竞相模仿,这么一来,原创魔术师的积极性就没了。魔术包含了知识、工艺、表演节奏和方法运用等不同部分。魔术节目没有新旧之分,创新是继承前人的东西加以改进。中国人经常说:这魔术是我发明的。我认为每一个魔术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才能演变到今天的模式的。它不可能没有依据,凭空而来。就像写文章,不能说哪种表述方式是你发明的,魔术就是各个元素的拼装与组合。魔术没有新的,关键是看在什么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