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汉服概述.doc

格式:doc   大小:1,382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汉服概述.doc

上传人:cjl201702 2020/5/26 文件大小:1.3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汉服概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汉服-服饰概述 汉服“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家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愿弃汉衣冠而***到了宋元明时期,异族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衣冠,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金国熙宗甚至“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满清以此为鉴,实行“剃发易服”,对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汉服遂亡。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历代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本身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部分元素。21世纪以来,汉服运动尊崇古代汉族人一脉相承的服饰特征,传承汉服数千年文化基因,并在古代考据汉服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一、汉服基本特点: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祛、袖、衿、衽、带、系。二、汉服单件可共分为七个大类:内衣、中衣、外衣、罩衫、配饰、首服、足衣。三、汉服按功用可分为:礼服、常服、武术服饰、僧道服饰、表演服饰和衍生服饰。其中礼服又分大礼服和小礼服,表演服饰不全是真正的汉服,衍生服饰并非真正的汉服。内衣指贴身穿的衣服,包括抹胸,袍腹等。在现代社会,汉服内衣因其文化价值较小,并不作为体系的重点进行研究。特例:某些特殊的款式(如对襟襦裙),需要抹胸做为必要组成部分。中衣又称里衣,是汉服的衬衣,起搭配和衬托作用,如同西装中的衬衫。一般不可以外穿,可作为居家服和睡衣。着礼服时必穿中衣,常服也只有配合中衣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中衣一般为白色,也可以选用其他颜色。穿着时,领缘应比外衣稍高。中衣包括包括中衣、中裤、中裙和中单。外衣是指穿在中衣之外的汉服。外衣是汉服特点和汉服文化意义的最主要承载体,是汉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