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分多技4大季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96JinzhaiRoad,HefeiAnhui230026,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考古学期末论文姓名:至超 序号:169 学号:PB10011049 院系:物理学院 电话:********** 由K箱:******@mai1・:张居中老师水下考古摘要:随着考古学的迅速发展,考占场所由最初的陆地慢慢发展到水下。虽然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考古工作者2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且逐步减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木文通过介绍“南海一号”和“南澳一号”的水下考古发现展现国内水下考古的发展情况。关键词:水下考古水下考古发展中国水下考古成就“南海一号”“南澳一号”引言:水下考古是考古学衍生出的一门分支,也是田野考古往水域的延伸。由于地球表面百分七十多都被水覆盖,海平面的上升以及板块板块的漂移造成土地被海水淹没,很多古代历史的线索至今还保留在海床中。这些丰富的历史遗迹,对于揭示古代人类的活动、还原历史的面貌有很大的帮助。法国潜海考古先驭者费尔南•伯努瓦就曾说过说:“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是在海底。"水下考古的定义水下考古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水下考古的特点由于考古的工作场所是水下,因此水下考古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风险,这就与陆地考古有着显著不同。水下考古需要面对许多不利因素,如:水下条件差、能见度低、空气的供给受到潜水装备的限制;其次水压的干扰大,限制了工作人员在水中停留的时间和作业的深度,不利于开展团队合作;最后考古队员还要面对饮食和水下大型生物的威胁。但是水下考古也具有陆地考古所不具有的一些有利因素,如:利用水的浮力,可实现遗物的自动分类拣选,其工作原理与浮选法类似;水下的保存环境较比陆地好,一些文物保存完好,未被人类活动破坏;由于水下遗迹大部分是在是在无法预知的情况下发生,因此水下遗物具有确定的时间凝固性;水下遗存的早晚堆积关系比陆上要简单、清晰得多。水下考古的技术水下考古这一特殊考古的场所就要求考古工作者首先要会潜水。因此水下考古队员,都拥有“国际三星级”潜水员证书,能在30米以内的水深工作,部分优秀潜水员能够在水下60米工作。但是有些遗迹位于水下较深,考古队员很难下潜,因此考古工作者就需要借助水下机器人完成一些考古活动。水下机器人可以潜到水底利用水下摄像技术观测遗迹,同时采回图像和实物信息便于进一步分析。1989年美国一名博士RobertBallard利用水下机器人成功地从800米深的海底拍到了沉船的图片。2001年抚仙湖水下考古中,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利用水下机器人将湖底70米处图像实时传回,岸上考古专家通过机器人传回的图像进行分析、判断,指导水下考古的进行。水下机器人和水下考古队员的配合,极大地方便了考古研究的开展。水下考古工作者还利用声纳法来探测水深和方位。声纳法的原理和雷达利用无线电波的工作原理相似。考古工作者利用声纳可以方便的探测出遗迹的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在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