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doc

上传人:中华文库小当家 2020/6/1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学生就业难因素剖析我国高校自1999年以来开始扩招,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单从2001年到2008年8年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增加到559万,净增444万,平均每年以20%左右速度增长。而到2012年已达到681万。如果2010年、2011年未就业学生与2012年681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起竞争工作,这个数字预计将超过950万。再看本省,,2012年达32万人,为历年之最。截至今年2月底,,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形成背景及原因大学生就业难,其总体原因为:一方面与中国经济结构体制与教育改革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与当今大学生价值取向有关,同时也与社会与家庭价值取向及企业用人取向有关。具体原因如下: (一)在劳动参与率方面。有资料表明,中国在所列国家中劳动参与率第一,其中妇女劳动参与率排第三。以2006年世界银行数据为例,%,%,%,%;%。以上数据表明,中国在经济发展到现在阶段,由于劳动适龄人口中有意愿参加社会劳动比例比同类国家高出10%以上,因此必须比他们需要多提供10以上%工作岗位,由此造成很大就业压力。(二)在高等教育结构方面。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与那些萎缩淘汰旧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传统专业并没有及时得到缩减,甚至也在借扩招之机扩张,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错位,从而导致结构性待业。同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并不都是基于职业路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另外,有很多技术培训能力很强职业院校争先恐后升格为本科院校。结果,学校面子是光鲜了,可各学校之间差异性以及专业特色反而丧失了,其实,大学人才培养层次应拉开差距,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以及学生不同需求得到满足。(三)在企业需求方面。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企业用人时候,会把人才培养纳入企业成本当中,如果再花大量人力与物力培养新人,对于他们来说成本更高,他们需要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人,而实践经验不足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整体效益。现在很多企业都不愿招聘不具备相关经验大学生。(四)在大学生自身能力结构方面。有学生自立能力不强,在生活上、经济上依赖父母****惯于走父母铺就路;他们人生大部分时间只是停留在以升学为取向学****中,没有经过多少专门职业技能训练,无一技之长;还有学生职业规划不明确。现在,我国就业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就业多元化已成趋势,但他们对就业只有模糊打算,一出校门就业,显得茫然无助。(五)在毕业生就业观念方面。现在社会形势已经变了,但他们就业观念并没有多大转变,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很高,导致用人单位不能接受;一味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中小城市发展;有毕业生非要去从政,看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六)近年来,还有一种愈来愈明显倾向,就是大学生对于生存与生活观念问题。现在大学毕业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使不工作,待在家里,基本生活需求是没有问题。因此,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经济发达、待遇丰厚地区工作,以提高自己生活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