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现状剖析与对策思考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生命,并将自己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生命观。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可能培养起坚定理想信念,才可能以博大胸怀与坚韧毅力去实现个体生命价值、为社会创造幸福。一、生命教育内涵(一)珍重生命教育现实中学生总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与挫折,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压力。这种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把种种不如意看作生命必须经历一部分,那么负面东西就可能转变成积极因素,但许多大学生缺少就是耐挫力,所以他们经常抱怨“累”、“没意思”,存在消极、懈怠心理。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找到无数生存理由,而把非理性选择依据一个个排除,要让大学生体认到生命珍贵,教育他们要怀有自爱之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二)生命价值教育进入大学,他们不再是高中佼佼者,从巅峰到低谷心理落差使他们不禁怀疑自己存在价值。另外,受一些错误思想与不良社会风气熏染、影响,部分大学生以为生命价值只有赚了大钱才算得以实现。这是把生命意义异化为物欲、权欲满足与虚荣表现。生命教育就要矫正这些认识,应当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上大学只不过是进入社会之前人生准备,大学生既要怀抱远大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三)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学生成长守护者,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获得、精神成长,还要防止任何可能伤害生命行为发生,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生命。可实际上,大学生伤害生命与生命被伤害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培养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与他人生命,教育他们爱惜自己生命不等于自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生命安全观,已是大学教育当务之急。二、生命教育之现状首先,从生命角度透视,教育应该首先关怀人生命,关注生命价值与人性完善。遗憾是,高校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氛围,缺乏明晰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命教育,学生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没能被放置于一个合理地位,当他们情感、心灵与个性被忽略时,他们对生命漠视也就产生了。结果,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冷漠、孤僻情感特征,生命情感发育不足,在精神上无所寄托,对生命意义与价值产生怀疑,陷入了深刻精神迷惘与意义危机,无法领悟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处于深刻与自然疏离、与社会疏离、与人自身疏离困境焦虑中。因此,大学生自杀轻生、伤害他人事件时有发生。其次,受我国传统文化“未知生,焉知死”影响与束缚,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视对“死”谈论。一谈及死亡话题便认为是不吉利,退避三舍。在对大学生教育中,教科书里没有死亡概念,这方面科普知识是少之又少,死亡教育内容几乎是空白,对死亡教育理论剖析更为薄弱。对于死亡,学生普遍缺乏客观理性认识,对死亡话题回避态度使大学生对死充满了神秘感与恐惧感,恐惧死亡是因为不了解死亡。三、生命教育之良策(一)以“思政课”教学潜能激发生命价值“思政课”教学目标就是指导个体提高生命质量,焕发生命光彩,提升生命价值。从大学生自杀个案可以看出,有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意义与价值。“思政课”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生命教育题材,教师应善于挖掘、整理、提炼。在哲学课中进行生命教育,应贯穿这样一条主线,即个体生命要有意义,有价值,必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