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05 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 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诲人不倦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原则教师素养《诲人不倦》涉及孔子教育观的五大方面 1、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评析】“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 “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通过教育改变的。教育的作用 3、子曰: “有教无类。”“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制社会森严的等级。教育的对象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 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 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 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仲弓父,贱人。孔子曰: “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仲弓的父亲,是个地位卑微的人。孔子打比方说: “杂色牛生出红色的小牛,两角长得周正,即便你不想用它作祭品,山川的神灵难道会舍弃它吗?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 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