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如何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如何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doc

上传人:erterye 2020/6/4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如何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如何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古诗词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内容。我国古诗词,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且有一定节奏韵律,具有独特美感,学****古诗词,能提高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安排了课内古诗词阅读篇目31首,课外诵读篇目60首。但由于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与多种表现手法运用等诸方面因素,学生学****存在较大困难。就当前语文教学而言,古诗词教学似乎还是一个难以破解难题。老师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类是解说过多过细,以致把诗歌肢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诗歌美感;另一类是什么都不说,仅是读读背背,划出名句以应付考试。这两种做法显然都是不妥。如何较好地完成古诗词教学呢?巴甫洛夫话给我启示。巴甫洛夫说:“理解就是建立联系。”我认为,古诗词教学须建立以下四个联系。一、在诗歌内部建立联系所谓在诗歌内部建立联系,即寻找上下文之间联系。古诗词中常有呼应、衬托、铺垫等手法运用,找出相关词句,揭示其上下文之间联系,对于学生理解诗歌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效果。我在执教苏轼《水调歌头》一词时,在学生充分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基础上,让学生找小序与正文联系,要求学生从小序中找出与正文联系最密切一个字。经过屡次试教,学生一般都会找出“怀”与“欢”,有些班级还会找出“兼”。我就以这三个字为突破口,开展全诗教学。由“怀”字引导下阕阅读;由“兼”字启发学生思考诗歌除怀人以外另一主题,并引导上阕阅读;由“欢”字提出质疑:诗人思想处在激烈矛盾斗争中,诗人情绪处在思念亲人惆怅中,何以能做到“欢”呢?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豁达洒脱性格。在诗歌内部建立联系是理解诗歌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情感,体会诗歌语言之准确传神。二、与诗人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建立联系知人论世。古诗词是诗人在一定背景下创作,抒发诗人独特感受与情感,如杜甫《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苏轼《水调歌头》,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等。学****这些古诗词,必须对诗人人生经历及诗歌创作背景有较为详细了解。在教学时,我往往借助课文注解与投影等手段对学生作介绍。诗人人生经历影响着诗人思想认识,诗歌创作背景又决定了诗歌情感倾向,在解读诗歌时,如能正确把握诗歌与诗人人生经历、创作背景之间联系,便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理解。在《水调歌头》教学中,我向学生详细介绍苏轼人生经历,并引用了相关文献予以印证。在上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词中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词语,学生找出了“欲”、“恐”,我引导学生把这两个词补充成“欲归”、“恐寒”。从这两个词语中,学生看出上阕写是一种矛盾心理,但这种矛盾在现实中是怎样矛盾呢?学术界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回到朝廷与留在密州矛盾,另一种认为是出世与入世矛盾。两种理解各有其道理,我认为都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但直接“告知”学生,学生理解必然是肤浅,且两种不同解释容易混淆。于是我为学生补充了两段背景知识,一是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通过补充这一段背景知识,学生马上联想到“天上”是指朝廷,“人间”是指密州,并由此理解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对朝廷牵挂,“高处不胜寒”是对朝廷党争畏惧,“何似在人间”是指留在地方做官一样可以有所作为。我为学生补充另一段背景知识是苏轼与禅宗渊源,苏轼与佛印是好友,经常一起参禅,苏轼写过一些与禅有关诗,其中一首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