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万亩冷凉蔬菜立项可行性分析论证报告.doc

格式:doc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万亩冷凉蔬菜立项可行性分析论证报告.doc

上传人:Alphago 2016/3/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万亩冷凉蔬菜立项可行性分析论证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XX县万亩冷凉蔬菜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二○一一年八月项目建设内容: 一、发展遮阳网种植冷凉蔬菜 8000 亩。二、建立 1600 亩规范化冷凉蔬菜示范园。三、建立 400 亩竹架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示范园。四、修建 4 条乡村路 公里。五、新建蓄水旱浇池 200 个2 万立方米。项目建设目标: 突出区域农业特色,发挥地方优势,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化进程,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振兴区域经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 建设万亩冷凉蔬菜基地, 并实现年产商品蔬菜 万吨,实现年产值 1980 万元。项目建设时间: 2011 年9 月至 2012 年8 月。项目总投资: 445 万元。申请省级资金 300 万元。— 3—一. 基本情况 项目区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XX县 XX 镇位于 XX 省东北部,是 XX 县城所在镇, 处于滇川两省三市州(昭通市、宜宾市、凉山州)三县(屏山县、永善县、雷波县)结合部。金沙江流经 XX 镇的大沙村、农业村、县城、风池村、华峰村,流入 XX县 XX 镇境内,流径 30km 。属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由于西、北两面受金沙江的切割,形成断头山地丘陵地貌,造成境内山高谷深、群峰环抱、基座相连, 地形复杂, 坡耕地多, 形成典型的山区立体农业气候。项目涉及 XX 镇铜厂、中村和 XX 乡的 XX 、清水、桂花、关口、双河、中岭、中坝海拔 600 米以上 8 个村 191 个组范围内。 气候、水文、土壤 气候项目区年均气温 17℃,≥ 10℃积温 5100 -- 6200 ℃,1 月均温 ℃,7 月均温 -- ℃,绝对低温- ℃,无霜期 285 -- 305 天,年降雨 1000 -- 1200 毫米,日照 780 -- 100 0 小时,光热资源充足。 水文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降雨存在着时空分布不— 4—均的特点,春冬干旱少雨,夏秋洪涝多雨,项目区属二半山,多雨成涝, 年平均降雨量在 1100 毫米之间, 年平均蒸发量 700 — 800 毫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79% 。 土壤项目区海拔 600m 以上区域, 多为山腰堆积土, 土种多为紫色大土泥和黄壤大土泥, 土层深厚, 质地肥沃, 十分适宜蔬菜生产。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人口及劳动力 201 0 年末, 项目区8 个村总人口 2889 6人, 其中农业人口 2749 3 人,有农村劳动力 20185 人。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 8647 人。 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有耕地 万亩, 其中水田 万亩, 旱地 万亩。其中高稳产农田 万亩,需改造的中低产农田 万亩。目前种植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蔬菜、柑桔、藤梨等,复种指数 210% 。项目区内森林覆盖率 % ,水土保持良好,无工业" 三废" 污染,生态环境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冷凉蔬菜。 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绝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以传统耕作技能为主的生产方式上,农业生产条件差,耕作方式粗放,投入多、产出低。 201 0 — 5—年,项目粮食总产量 11238 吨,平均亩产不足 250 公斤,农民人均有粮 416 公斤, 全镇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粮、猪”结构为主, 竹、茶、魔芋、果蔬产业和劳务输出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社会发展现状——人口素质。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生产效率低。劳动力中是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相当大的比例,短期内无法实现从“体力型农民”向“知识型农民”转型,导致科技推广利用的瓶颈限制,长期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型种养方式上,经济结构单一,增值收益不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一是基本农田建设滞后,高稳产农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项目高稳产农田 10570 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 23% ,且多分布在海拔 500 米-600 米区域。二是水利化程度低。项目区现有蓄水工程 235 件, 全为旱浇池, 总容积 26 万立方米,有效蓄水不足 15 万立方米。——交通条件。境内乡村公路覆盖率低, 没有形成公路网络, 交通不便, 增大了农副产品的运输成本, 制约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其它薄弱环节。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城镇化建设进程缓慢,市场发育不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闲置;农村电力、通讯建设相对滞后,边远偏僻山区市场信息获取难;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农业科技的教育、培训和推广还停留于以“粮、猪”为主的低层面, 没有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系统